《人民日报》前不久报道: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干部作风展现出新气象。然而,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祟下,有的地方领导干部仍在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群众不买账、干部有意见,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损害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威信。看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得人心。
什么是形象工程?有权威部门解释,是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和小团体标榜政绩的工程。
今年4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不少案例涉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问题。有的为追求短时间内出“政绩”,盲目决策新建6座驿站,建成后就逐渐荒废;有的不顾生态环境实际,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引进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工业项目,搞政绩工程;有的为了求“大”、求“最”、求“特色”,盲目攀比,上马大项目,造成巨大浪费;有的脱离当地实际,对其他地区发展思路照搬照抄,建成后的项目闲置无用。
政绩工程大多重面子不重里子。比如近年来各地层出不穷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初衷是为了促进城镇发展。但不少地方罔顾当地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风土人情等,没有找准产业发展定位,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导致有的特色小镇建成后缺乏人气、产业凋敝,逐渐荒废。这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顾实际、贪大求全、急功近利,与新发展理念格格不入,引发群众不满,在财政、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形形色色,表现各不相同,大到投资数亿元的工程项目,小到城市绿化的一草一木,应有尽有。是什么原因导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没完没了?说到底,根源还在思想这块里子上。畸形政绩观不除,形象工程不可能偃旗息鼓。所以,重要的还是要敦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格局,做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而不能只顾眼前、只做显绩显功。同时,要完善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注重考核民生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推动领导干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让领导干部对面子工程的“后遗症”负责,倒逼其用权时心存敬畏。
现在人们对于健康很上心,习惯定期到医院进行体验。杜绝形象工程,更要定期给形象工程体个检。通过“体检”,看看形象工程有没有存在腐败或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情况,听听群众怎样说、怎样看,做到对“病”情心中有数,如此才好对症用药、对症治“病”,让形象工程无处遁形,让民生工程真正为民、惠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