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钟真君
盛夏时节,走进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只见漫山遍野满目苍翠、劲松直插云霄,高低起伏的山丘已被落叶松的“绿波”连成一片,一道蜿蜒壮阔的绿色“长城”横亘南北,护佑着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
身着橙色工装的工人们或蹲或站,正在对林木进行抚育管护、铲除虫卵、测量林苗长势,他们年复一年,用汗水守护着这片山林。
“我们正在采用低毒无污染苦参碱(植物源)烟剂防治森林病虫害,时间一般在晨昏时放烟防治,此方法在各种虫害幼虫期2至3虫龄进行防治效果好。”苏木山林场高级技师李永乐边放烟边向记者解说。
地处晋蒙冀交界的兴和县苏木山是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20世纪50年代的苏木山呈现出一片“春天刮风黄沙起,雨后山洪冲走牛,人无遮阴地,鸟无树搭巢”的荒凉景象。当时的苏木山到处都是荒山秃岭,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1958年,18岁的董鸿儒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步行45公里来到苏木山,从此开始每天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和水箱去种树,一开始大家并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于是便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之路。尝试种杨树?不行!桦树?不行!杏树?不行!榆树?还是不行!拼死拼活、呕心沥血栽种,换来的竟是枯黄,得来的尽是失望。直到1965年春天,董鸿儒终于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的华北落叶松。经过多年奋战,到1980年,苏木山林场累计栽植华北落叶松10万亩,平均成活率达85%以上。
走进董鸿儒老人的家中,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挂着满屋的苏木山照片。董鸿儒老人正坐在电视机前回放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的画面。“多希望总书记能来我们苏木山林场看看,看看这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接下来,我们苏木山林场人要将绿色理念贯穿造林、护林、用林的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董鸿儒在收看完总书记考察巴彦淖尔市的新闻报道后振奋地说。
如今,苏木山林场森林总面积20.5万亩,森林覆盖率74.8%,人工林海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苏木山每年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67亿元。
苏木山脚下的卢家营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苏木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源源不断地为京津冀固风沙、输绿水、送清风。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对于兴和县而言,承担着为京津冀地区阻沙挡风保水源的特殊使命。近年来,兴和县始终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作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抓手,相继实施了以城镇乡村为点,以城乡道路、流域、风沙前沿为线,以重点区域造林、荒漠化治理、自然保护地建设为面的林草业生态建设体系。今年已完成绿色通道建设任务51公里,建成了百里绿色廊道。
■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兴和县是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旗县,也是内蒙古的东大门、桥头堡,更是乌兰察布市对接京津冀的最前沿。兴和县坚决扛起蒙入京首站首责,陆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并不断强化园林绿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增加林地227.5万亩,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大幅度提高,通过大规模的林业建设,林草兼种后续产业发展,每年可收获优质牧草1.4亿公斤。
“现在的苏木山林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从‘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林场盛夏平均气温19.9摄氏度,负氧离子可达每立方厘米5800个,被誉为天然氧吧。通过全体务林人的努力,苏木山林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构筑起了京津冀防风固沙的一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发扬‘三北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让兴和县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兴和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孙江说。
山幽林茂、清泉长流。如今,诗画般山水不断擦亮兴和县生态品牌,绿水青山已成为“金名片”与“聚宝盆”,绽放出别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