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必然与吃食有关。中秋节,自然也不例外,月饼便成了中秋节全国各地餐桌上的必备品。
由梁新宇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秋万家团圆》,花了很大篇幅专门介绍了全国各地中秋节的饮食风俗文化,月饼是重中之重。
话说月饼之前,还得简要地说说中秋和中秋节的由来。
根据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月,成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是为中秋。
中秋节的起源,又是说不尽的。有说是帝王祭祀,还有说是跟农业生产有关……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传统节日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积淀而来的,几乎没有哪一个节日只有单一的来源或原因,这是泱泱中华多民族共情的特色。
尽管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但是正式明文规定中秋节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在京城开封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举国同喜。
宋代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吃月饼的习俗,就此沿袭了下来。但那时的月饼只是一种食物,并非仅限于中秋。
明清时期,吃月饼的风俗大盛,团圆节的说法也首次在吃月饼的过程中被提及。明礼部主事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提到:“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雕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清代《燕京岁时记·月饼》中记载:上供的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面绘有月供蟾蜍之形,祭月完毕分而食之。
明清以后,月饼就成了中秋节的标配,吃月饼也变得重要起来。
月饼,也在清代催生了一个行业——糕点业。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糕点行业走向成熟稳定的阶段,糕点的制作不但花色多样,用料更加讲究,制作技术水涨船高。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也出现了如曾懿《中馈录》记述“酥月饼”的制作方法的书记。此时,各种地方特色和流派也逐渐形成。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中秋万家团圆》中介绍:“月饼的馅儿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愿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
遍观全国,现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月饼种类的特色,亦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百花齐放之态。
京津式月饼,是北方月饼的代表品种,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其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儿比适中,重麻油,口味清甜,口感脆松。
苏式月饼,是江南地区最喜爱的一种食品。苏州是苏式月饼的发源地,苏式月饼这一名字就传了下来。其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是苏式月饼的精华,品种分为甜咸或烤烙两种。
广式月饼,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广式月饼之所以闻名,最基本的在于其选料和制作技艺无比精巧,其特点是皮薄松软、油光闪闪、色泽金黄、造型美观、花纹清晰、不易破碎和携带方便。
潮式月饼,是以糖冬瓜为馅,食之松脆滋润,属酥皮类饼食,主要有绿豆沙月饼、乌豆沙月饼。潮式月饼,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
其实,中秋节也好,月饼也罢,诚如《中秋万家团圆》中所说,其中最大的意义在于这一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其象征附加意义如:期盼丰收、幸福、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等,都是跟团圆有关。或者说,农业之丰收有粮食满仓为证,人之丰收以亲人团圆为证,中秋节,即天人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