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十载兴水惠民 朝夕润巴林草原

  □本报记者  肖璐

  冬日清晨,驱车驶入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沦河一级支流古日古勒台河上游,一座无边的冰川,映入人的眼帘,寒风阵阵将湖面上的冰雪吹得飞舞,仿佛是一幅冰雪世界的画卷。

  “这里就是巴林右旗草原水库,是自治区第一座草原沙坝水库。”正在水库日常巡查的水库管护中心管护员乌兰巴特说道。这座兴建于1975年的水库就像一张巨网,连接农田和草原,保护下游集通铁路、G303国道、通信线路、供电线路等重要设施的安全,护航下游8个村、5600人、5万亩农田。

  乌兰巴特担负着维护水库安全的重要职责,尽管户外寒风瑟瑟体感凉凉,他依然坚守,巡视着水库周边及水库内部水坝、泄水口、奔水口、堤防,仔细观察各个部位是否存在裂缝、渗漏等问题,确保水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巡视一圈已有小时有余,乌兰巴特又来到监测点位,通过监测设备和仪器及时了解水位的变化。“近50年的草原水库依然坚固如初,这源于当年修建时工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谈及修建水库的峥嵘岁月,乌兰巴特便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流淌在这里震撼又感人的故事。

  时间指针拨回到1975年,在草原水库建设立项后,巴林右旗人民建设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号召,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只为一句话——听党的号召。据统计参与草原水库建设会战的各族干部群众达到4000多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蓝天白云做棉被,野菜煮熟算改善”这是草原水库工程建设者的豪迈歌声,也是当年建设现场的真实写照。

  百里工地,红旗飞扬。大坝施工采用人工及马车上土、拖拉机碾压及人工夯实的形式建造,大家自带粗粮、咸菜来到工地,没有地方住就自搭茅棚睡稻草铺,鞋子坏得快就编草鞋穿,没有专业工具就用最原始简陋的铁锤、锄头、手拉车,像愚公移山一般一点点地筑造大坝。

  工程一路高歌猛进,经过历时17个月的艰苦施工,总用人工39万多个工日,完成土石方31万多立方米,草原水库工程于1976年7月15日竣工,8月投入使用,在滚滚流淌的查干沐沦河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草原水库是巴林右旗群众投工投劳集体“大会战”的产物,全旗人民始终响应着党的号召,发扬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全旗干部职工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描绘出了巴林大地上民族团结的崭新画卷。

  50年来,巴林右旗草原水库为当地发展贡献了水利力量,增进了民生福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进入新时代,“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被纳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中,为巴林右旗草原水库发展指明方向,草原水库已先行一步,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观的经济价值。

  “目前水库里养殖了花鲢、白鲢等,都是可以净化水质的鱼类,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巴林右旗草原水库管护中心主任姚玉军介绍,近年来,水库在做好水质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原生态洁水模式,采取了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的“大水面生态渔业”,选择适当鱼类进行人工放养,实行“人放天养、以鱼养水”的生态养殖模式。巴林右旗草原水库逐渐形成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水产养殖、生态保护及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每年冬天,“人放天养”的“水库鱼”迎来冬捕大戏,水库内4-5万斤鱼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未来草原水库也会引进螃蟹养殖,湖面垂钓等新业态,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姚玉军表示,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精神。巴林右旗草原水库修建时的精神将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浸润和激励草原水库人坚韧不拔、赓续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共享篇
自治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五十载兴水惠民 朝夕润巴林草原
2023年内蒙古存款余额超3.6万亿元
笔墨迎春送祝福
内蒙古曲艺春晚精彩来袭
蔬菜大棚里忙出幸福年
首府欢乐冰雪节“欢乐冰雪·如愿妙会”系列新春文化活动开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送教交流”提升师生国通语应用能力
坚决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