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蔬菜大棚里忙出幸福年

  □本报记者  李佳雨  通讯员  杜依

  冬日的阳光总是来得晚一些,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四间房村姜兴军家的蔬菜大棚,只见他正在升卷帘机,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姜兴军家有两座高标准大棚,里面的8亩地都种着茄子。这两天,是茄子大量成熟的时候,收割、装箱,大棚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两个棚能摘50包茄子,现在是120元一包,除去成本和人工的费用,一个棚一天能净挣500块钱,两个棚就是1000元。”姜兴军高兴地说。

  姜兴军种植大棚有10多年的时间了,10多年里,他种过菌菇,也种过青菜,从最初的大棚种植“小白”到现在村民眼中的“土专家”,从最开始的几座小棚到现在的两座高标准大棚,姜兴军靠着勤劳和专注,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外面的温度零下十几度,而大棚里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姜兴军和工人们负责摘茄子,妻子苏凤云负责给茄子装箱。苏凤云告诉记者,每次她都会装上千个茄子,在她看来,这些茄子就像孩子一样,你对它们越好,它们给你的回报就越多。“虽然平常苦点累点,但是当看到这些丰收的硕果,我们心里就非常高兴,没有苦哪有甜啊,只有付出了才有回报。”苏凤云兴奋地说。

  姜兴军告诉记者,自己种植大棚也没少经历挫折。2020年和2021年,连着两年的暴雪,大棚接连被压倒。“2020年时,10个棚压倒了2个,我花了20万重新修建。2021年,又下了一场大雪,这回10个大棚全压倒了,当时真是欲哭无泪啊,死的心都有。”

  那段时间,姜兴军一度想过放弃,但雪过天晴后,他依然重新打起精神。只有不断奋进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在他最困难的那段日子,镇党委、政府也及时伸出援手,不仅帮他申请了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资金,还帮着他跑贷款、做担保。2023年,姜兴军新的大棚盖起来了,比以前的更大规格更高。“我希望三到四年,把大棚的成本收回来,现在一年纯利润大概能达到15万元左右。”姜兴军对自家大棚的前景充满希望。

  中午十二点多,棚里的茄子差不多摘完了,装好车后,姜兴军要把它们送到运达果蔬批发市场。他说,现在送货也很方便,路也比以前好走了,来回一趟不到两个小时。

  没有一刻休息,送完货后,姜兴军又驱车返程了。虽然很辛苦,但他觉得拼搏的生活才充实,实在累了就想想大棚里满满的收获,那一刻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姜兴军希望今年收成能更好,打算着换一辆厢货车,可以带动更多的村民通过大棚增加收入,这些都是他今年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一天接触下来,姜兴军的朴实、诚信、坚韧和执着,让记者的内心也涌动着一股激情和干劲,正像这表面沉静但却潜藏蛰伏的冬日,像覆盖积雪的土地和暖意浓浓的大棚,都在孕育着新的希望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共享篇
自治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五十载兴水惠民 朝夕润巴林草原
2023年内蒙古存款余额超3.6万亿元
笔墨迎春送祝福
内蒙古曲艺春晚精彩来袭
蔬菜大棚里忙出幸福年
首府欢乐冰雪节“欢乐冰雪·如愿妙会”系列新春文化活动开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在京召开
“送教交流”提升师生国通语应用能力
坚决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