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18日讯(记者 康丽娜)2月17日,记者从自治区能源局了解到,该局已同意实施内蒙古翔福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宝武清能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勃湾产业园光伏绿色供电项目等10个市场化新能源项目,总计新能源项目规模达583.5万千瓦。
为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比例应用,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工业园区绿色供电等6类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模式,为新增电力负荷配置相应规模的新能源,以实现新能源电力自发自用和能耗总量、碳排放、用能成本下降。2023年,我区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和优化电网审批建设的若干措施等,出台6类新能源市场化项目配套实施细则,对符合要求的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做到随报随批、应批尽批,全年约有570万千瓦的市场化新能源项目投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绿电替代为牵引,加速全区传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在做大总量中不断提升质量。”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
2860万元经费支持经济普查
本报2月18日讯(记者 杨帆)自治区财政厅消息:在2023年至2025年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年度,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经费2860万元支持内蒙古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其中,2023年安排经费2200万元,这里包括向57个原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财政困难旗县(市、区)下达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补贴880万元;2024年安排经费300万元;2025年计划安排经费360万元。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党的二十大后开展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对于全面摸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具有重大意义。自治区财政厅作为内蒙古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已采取多项措施,高标准推进经济普查经费保障工作。
首先,按照《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要求,自治区财政厅提前着手,配合自治区统计局认真梳理普查业务工作各项流程所需经费,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编细编实预算,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为保障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加大项目资金监督力度,做实绩效管理。经费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精准确定绩效目标的同时,自治区财政厅将资金纳入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范围,保障经济普查经费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全区首个铁渣山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
本报2月18日讯(记者 杨帆)2月16日,在包钢集团铁渣山上,一排排整齐的光伏电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内蒙古首个铁渣山分布式光伏项目——包钢集团冶金渣综合利用5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成功并网。
项目通过“光伏发电+渣山生态治理”模式,深度开发渣山资源,在海拔1300米、占地面积105.67公顷的铁渣山上建设分布式光伏电场,充分利用包头市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治理修复渣山生态。5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均发电量约800万千瓦时。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配套整合包钢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稀土钢强度高、耐腐蚀能力强等功能,光伏支架采用包钢集团自主研发生产的锌铝镁镀层钢板;光伏支架配重块(光伏发电系统中保证光伏板支架稳定性而装配的块状配重装置)创新引入铁渣、钢渣为骨料,混合石子、混凝土等制成,有效利用了包钢固废资源。该项目在综合利用渣山资源、实现渣山生态治理的同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充足的绿色能源。
蒙苏开发区零碳产业园微电网入选
全国首批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案例
本报2月18日讯(记者 康丽娜)2月17日,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产业园微电网已成功入选工信部全国首批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名单,成为全国首批3家应用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典型工业园区之一。
工业绿色微电网,是指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及数据中心、5G基站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工业园区,建设形成的能够集成应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新型储能、氢能、余热余压、智慧能源管控的一体化系统。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以高比例消纳清洁能源为核心目标,在能源数字技术应用、零碳标准体系建设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充分整合新能源装备生产、“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运营等要素资源,通过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高比例工业余能利用及物联网智慧能源管理等措施,构建形成可再生能源装机30.728兆瓦、电化学储能装机3.72兆瓦和100%就地消纳绿电、工业余能利用率高达70%以上的绿色微电网。
下一步,内蒙古将引导重点行业和重点园区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全区工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