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时鹦鹉巧梳妆

工匠对鹦鹉头面部的刻划细致入微十分逼真
前胸和爪施黄色釉 其余均挂深绿色釉
在唐代皇宫中流行驯养鹦鹉
黄绿釉鹦鹉形 提梁壶 高19.5厘米
精彩讲解扫码阅读
  □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杨萌萌

  陶器是人类最早的发明创造,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史前先民捏土成形,风干火烘,用作盛具。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审美意识的增强,又在陶胚上用颜料绘制稚拙古朴的装饰图案。普通的陶器在陶工的精心装扮下,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虽久经时光磨炼却不失光彩。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出现许多精细瓷器品种。

  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唐代陶胎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该壶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城北土城子遗址中的一座唐代墓葬。土城子遗址拥有汉、北魏、隋唐、辽、金、元、明等各时期丰富的遗存,这里曾是汉代定襄郡盛乐故城、北魏盛乐故城和唐代单于都护府故城。

  出土于土城子遗址唐代墓葬的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最吸睛的是工匠对鹦鹉细致入微地刻划,尤其是对头面部细节的描绘,与真实的鹦鹉对照便可发现,确实是现实中鹦鹉灵动的样子。

  把提梁壶做成鹦鹉形状,这个创意并不是工匠的“心血来潮”。中国人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鹦鹉经过训练能模仿人说话,智慧超出一般禽鸟,被视为聪敏、能言、善解人意的象征,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古人的视野。《山海经》中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鹄,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多件鹦鹉形玉饰;东汉名士祢衡在《鹦鹉赋》中形容鹦鹉为“西域之灵鸟”。南朝刘义庆用《鹦鹉救火》的寓言故事赞扬了鹦鹉注重友情的美好品质:一只鹦鹉路过一座山停留了些日子,山上的飞禽走兽对它很友善。鹦鹉刚辞别这座山,山上发生火灾。鹦鹉看到后,立即折返回来,将身体一次次钻入水里,想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山火。天神看到后说:“你这点力量在山火面前太微不足道了!”鹦鹉回答:“我也知道自己这点力量太小,但我在这山上居住时,山里的动物们曾经待我如兄弟,现在我不忍心见它们遭难,只好尽己所能,帮一点是一点。”天神被鹦鹉的话感动了,帮忙灭了山火。

  在唐代,鹦鹉被认为是有灵性的神鸟,皇宫中流行驯养鹦鹉。《全唐诗》中吟咏鹦鹉的诗作有200余首。随着唐朝对外交流频繁,大量的稀有鹦鹉被作为贡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原。《旧唐书玄・宗上》有“南天竺国遣使献五色鹦鹉”的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红鹦鹉》中有“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的诗句。唐太宗、唐玄宗都极为宠爱羽毛鲜艳亮丽、外形小巧灵动的鹦鹉,武则天甚至还曾将鹦鹉视为祥瑞,用鹦鹉制造政治舆论。上行下效,在唐朝历代君王的推崇下,鹦鹉从皇宫来到民间,成为风靡全国的宠儿。随着鹦鹉在人们生活中频繁出现,唐朝的匠人们还运用彩绘、刻划等方式,将这一经典形象化为吉祥纹样,绘制在壁画、丝绸、金银器、铜镜、漆木器、陶瓷器等各种器物上,甚至妇女们的发型还有鹦鹉髻。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昌盛,对外交流广泛,因此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构思巧妙,形象逼真,造型活泼生动,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既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又再现了经济发达、国力雄厚、文化繁荣的盛唐气象。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特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6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9版:乌海·海南区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法治
唐时鹦鹉巧梳妆
中西合璧的艺术魅力
我是李唐的宠儿
千年古城留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