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工雕画卷 险峰现明城

新媒体阅读 请扫二维码
  □本报记者  丁燕  李珍

  黄河奔腾不息,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交界处,尽显“高峡出平湖”之壮美、“天工雕画卷”之瑰奇,造就了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老牛湾黄河大峡谷。

  峡谷两侧壁立千仞,山峦连绵起伏。蜿蜒于陡峭山崖上的明长城,气势磅礴,呼啸沧桑,携历史烽烟,与母亲河在老牛湾大峡谷紧紧相拥。

  融合文脉贯古今

  河流千古,孕育出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作为历史长卷中的一页,西邻黄河的清水河,人类活动踪迹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一条文化脉络,从远古走到今天。

  ——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清水河县后城咀新石器时代石城址入围。遗址面积约138万平方米,距今4500至4200年,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

  ——西岔遗址,位于清水河县城关镇50公里处,填补了内蒙古中南部商周时期青铜文化考古空白。至2004年,西岔遗址历经5次发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重点科研项目。

  ——春秋战国以后,清水河地区从游牧阶段慢慢向农耕过渡,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出彩,历代州、府、郡、县、镇名称均可找到记载。

  ——塔尔梁墓,直观再现了五代时期内蒙古黄河沿岸各民族杂居共处、繁衍生息的社会生活风貌,见证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的融合发展。

  ——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在清水河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国家一级文物、清水河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青铜万户府印,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2022年10月,清水河博物馆建成。馆内一幅幅地质遗存、历史风貌、民俗风情、发展变迁画卷,一件件实物展品,无声地讲述着清水河悠久的历史故事。

  “清代,清水河黄河段水运最为兴盛,境内有古渡口14 处,西北的皮毛、药材,中原的瓷器、茶叶,均通过这里行销各地。”清水河博物馆馆长梁文光说。

  黄河万古流,磨砺出璀璨明珠老牛湾。

  明成化三年(1467年),老牛湾古堡建成。据《山西通志》记载:“老牛湾,在偏关县北六十里。边墙起河曲之石梯隘,沿河而北,至关河口而入县境,至老牛湾面儿东折,为大边所始。其堡在边南,隶偏关营。出边为清水河厅界有老牛沟,北达厅治,西临河套。”

  老牛湾三面环水,所处高台地形似“牛头”伸入黄河,只有南面与青石梁逶迤相接。

  老牛湾堡北部依托望河楼、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与长城边墙的防御功能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堡、墙、台、水相结合的结构,人造军事防线与自然天险浑然一体。

  长城逶迤,多彩峰岭,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站在小元峁段长城的墩台之上,西望老牛湾,风光秀丽;东望丫角山,座座墩台、城堡迎风而立,静若处子,仿佛在述说着历史的过往云烟。

  明长城在清水河县境内有155公里,沿线分布有烽火墩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堡墩台有5座。

  1989年,中国长城专家罗哲文来到清水河,被这里明长城的雄宏厚重、独特景观、保存现状所震撼,称其“可与八达岭长城媲美”。

  ■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

  1987年12月,清水河明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板申沟段、小元峁段和老牛湾段明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要点段。

  内蒙古文物学会秘书长、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王大方说:“黄河和长城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长城与黄河拥抱,是中华民族多种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其融汇的伟大力量,更是见证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代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黄河岸边守艺人

  黄河岸边,57岁的郝军亮一边修补渔网,一边打开话匣子:“眼看快开河了,早点补好,打几网开河鱼,肥着呢!”郝军亮祖祖辈辈都以黄河为生。

  郝军亮的爷爷做过船工。每年黄河开河,船工们背着缆绳、拖着沉重的货船,从老牛湾逆流而上,将货物运送到宁夏吴中,再拉载货物乘船顺流而下回到老牛湾。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多月时间。

  郝军亮的父亲也曾在黄河岸边捕鱼,以补贴家用。如今的郝军亮,在黄河边上盖了几间房。“很多游客都想吃个新鲜,我就把刚刚打上来的黄河鱼炖上,也能赚不少。”

  黄河之水养育着世代清水河人,清水河儿女也无比热爱母亲河。85岁高龄的张选老人,是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水河县黑矾沟瓷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对黄河,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

  清水河县文联主席邢永晟介绍说,作为中国磁州窑谱系,清水河瓷生产历史至少已有800年。其重要原料,就来自老牛湾黄河大峡谷不远处的窑沟乡黑矾沟。

  “黑矾沟,出黑矾,还有著名的花大盘。火罐钵钵油灯盏,花碗、盘碟、浆米罐、酒盅、瓷砖、大磨盘……”这段曾经流行于清水河县的快板书,道出了黑矾沟曾经盛产陶瓷的辉煌。

  一件件陶瓷制品,通过黄河渡口运往全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选任清水河县建筑陶瓷厂厂长,期间生产的釉面砖,进入北京“亚运村”,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为清水河创造了不小的财富。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晶莹剔透的骨瓷、高洁莹润的玉瓷、色彩斑斓的彩色瓷,以及一些轻便的塑料制品,取代了黑矾沟里生产的粗犷厚重、结实耐用的碗碟、坛子、缸和瓮,这让张选有些难过。

  已至耄耋之年的张选有个心愿,他要让黑矾沟瓷艺技艺传承下去。他于2017年开设了个体传习所,还长期免费教授着11名徒弟,“黑矾沟瓷艺是清水河的一张文化名片,我要把它传承发扬光大。”张选说。

  黄河养人,黄河文化影响人。

  王大方说:“守护黄河母亲河,更是所有人的责任。在清水河老牛湾这一带,长城和黄河形成握手之势,更应该做好相关文物遗迹保护工作。同时,也要保护好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文化遗产添新韵

  奔涌的黄河,古老的长城,孕育出清水河人民包容、豪迈、坚韧的性格,交融出开放、豁达、乐观向上的文化品格。

  “悠悠长河流淌着你的历史悠长,巍巍长城镌刻着你的风雨沧桑……”在清水河县乌兰牧骑,队长康月连正在和队员们排练歌曲《清水河美丽的家乡》。“歌唱美丽家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说。

  春分时节,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李文清,正在升级改造文清农家园。得知旅游区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李文清决定再投入6万多元。“咱家是文旅部门授予的5星级农家乐,就是要带头‘宠粉’,给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他说。

  清水河名声在外的景区还有老牛坡。这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37年10月,在这里秘密成立的党支部,是抗战时期内蒙古在蒙晋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这里也是革命圣地延安通往共产国际的重要通道、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和晋绥边区红色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连接晋绥抗日根据地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重要节点之一。

  如果说老牛湾和老牛坡是“遗产+”的探路者,那么打造明长城国家公园一定是清水河文化建设上的大手笔。

  2019年7月24日,《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提出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目标。随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和自治区“十四五”重大项目,选址于清水河县北堡乡境内。

  撸起袖子加油干。清水河紧抓项目推进,重点建设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管控保护区和传统利用4类主体功能区,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

  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织交融,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清水河县文旅体局副局长孙永莉介绍说,当前全县正在精心打造黄河自然生态畅游之旅、长城红色精神传承之旅等5条文旅路线。“我们要将清水河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她说。

  坐拥黄河、长城两大文化,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声名远播,2023年吸引游客3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3亿元。

  如今,清水河县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上越走越有劲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影像力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疆文化
   第10版:民生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文艺评论
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天工雕画卷 险峰现明城
立足新起点谱写新篇章
阿拉善盟有力提升国通语教育教学质量
简讯
红色火种 燎原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