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圆葱打开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  宋爽

  立夏过后,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小三合兴村的圆葱地里,只见不少农民正忙碌地浇水、施肥。小三合兴村党支部书记李树祥跟大伙儿不时交流着,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场答疑指导。

  “10多年前我刚开始试种圆葱时,产量低、市场不稳定,我背着圆葱到各地找销路,运气好时每斤能卖4毛钱,滞销时每斤只能卖到两毛五。今非昔比,现在我们的圆葱打开了国际市场!”谈起种植洋葱的经历,李树祥打开了话匣子。今年春耕前,小三合兴村在周边承包了200个闲置温室大棚用于圆葱育苗,不仅解决了部分大棚闲置的问题,还节省了运输费用。春耕期间又雇佣了1500名工人,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就业。

  曾经,小三合兴村集体资源匮乏、收入水平低。2008年,该村党支部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领办成立了小三合兴圆葱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资金30万元,通过党员先行先试,示范带动35户农户入社种植圆葱350亩,人均增收5000元。今年,育新镇以李树祥为带头人的圆葱产业种植规模达到了2万亩,小小的圆葱由于口感好、营养高、耐储存,远销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做好“土特产”文章迫在眉睫。李树祥通过锲而不舍地技术革新、品种改良,带着村民们把圆葱产业发展成集“种、管、收、储、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还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形式带动50多个周边村屯种植圆葱,实现了百姓致富和村集体增收双赢,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经验。由于圆葱在育苗、种植、间苗、除草、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这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我一直在大棚里干活儿,离家近还不累,比去外面打零工强多了。”育新镇西六方村村民王大姐说。

  为了实现富民增收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今年,小三合兴村建设了地膜试验田、植物蛋白肥试验田和“小三合兴1号”试验田,一方面试验种植明年的储备品种,另一方面辐射带动全镇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去年,我们一亩地能挣4000元左右,今年的价格也应该不错。我希望通过科技赋能,让小三合兴村的圆葱越走越远。”李树祥满怀信心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先锋
   第07版:青春号
   第08版:旗县融媒
小圆葱打开乡村振兴“新图景”
“搭台子”“铺路子”推动党代表为民服务“结果子”
秧田满是“志愿红”
每周一学
公益路上前行不辍
群众的呼声就是服务的“哨声”
党群服务中心“更新”更走心
守护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幸福乡
发挥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