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腹有香草自芬芳

  □娜拉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这首诗描述了古人过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草外,也是我隆重登场的日子。

  民谚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一说,因为在农历五月,是民间称为“五大毒物”(简称五毒)的蝎子、毒蛇、蜈蚣、蟾蜍、壁虎出没的时期,于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由绢帛或五彩丝线缝制成各种形状的我,腹中装着毒虫的克星—朱砂或雄黄,被人们或系于腰间、或挂于胸前、或套于腕上,用来避瘟除秽、芳香化浊。说到这儿,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名字——香囊。我还有不少别名,比如锦囊、锦香袋、香包、香缨、佩帏、容臭等,后来人们还称我为荷包、耍货子、绌绌。

  制作我的工序从简单到繁琐,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外形、材料、含义和寓意也发生着变化。我身上的刺绣技法、图案,肚子里的香料等,随着制作由简到繁的变化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我的形状通常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有的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不管形制怎样,透气孔必须有,用来散发香味,否则我怎么叫“香囊”呢?我身上刺绣的图案也有讲究,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图案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飞禽走兽类如虎、豹、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图案则象征健康平安;表示夫妻恩爱的,通常绣鸳鸯戏水、比翼双飞之类的图案。

  人们在端午节佩戴我,主要为了驱邪避瘟。传统观念中五色可避邪,因此人们便用五色丝线织造我。《太平御览》中说:“端午佳节,将五彩线缠于手臂,也被称作长命缕,目的在于挡灾、祛瘟疫。”这样的民俗不仅在民间盛行,宫廷中也有。《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孝宗给后宫妃嫔和前朝大臣们赐予翠叶、金丝翠扇、钗符及香囊等进行佩戴。清朝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对端午佩戴香囊的记载为:“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端午节这天,人们用帛绢把我缝制成小人儿、粽子、蒜头、五毒、老虎等形状,再在我的腹中填入雄黄、朱砂、香药等中草药,佩戴在身上驱虫防病、纳福开运。

  我除了在端午节唱主角,在礼仪方面也有一定贡献。《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内容,为在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礼记·内则》中提到,未成年的男女在拜见长辈时需要佩戴容臭,表示尊敬的意思。屈原也喜欢我,在《楚辞·离骚》中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告诉大家,他佩戴的香囊里装着江离和白芷等香草,这些草的芳香是他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无论是在传统节日端午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我,从材料选择、工艺制作等方面,都能展现出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与文化内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香囊溢出端午情
文化融合丰富刺绣技法
腹有香草自芬芳
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