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化交融的历史物证

  □叶永晟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汉承秦制,中原王朝在与边疆各部族的交往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互学互鉴、包容兼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由此孕育生发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遗存和遗迹。包头博物馆珍藏的汉代虎噬鹿铜镇即是这种文化特征的历史佐证。

  阴山南北、黄河岸边,包头处于宜农宜牧的黄金地带,这里曾经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融汇聚之地,也是匈奴、鲜卑、突厥、党项等部族与汉族广泛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上世纪70、80年代,包头地区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遗址遗迹较多,出土文物丰富。2004年,包头市九原区卜太汉墓出土的汉代虎噬鹿铜镇,造型生动、制作精美,侧面体现了当时中原和北方游牧部族间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民族融合的史实。

  关于“镇”,《广雅·释诂》解释为:“镇,重也”,指用重物安定物件之意。席镇,是为了防止席子卷边或移动,用来压席子四角的器物。西汉是席镇使用及制作的鼎盛时期,大量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告诉我们,中原汉族人不只将席镇作为镇压帷帐或席角之器物,也是带有辟邪祛恶之用意的符号。

  北方少数民族在器物装饰和雕琢方面也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动物造型和纹饰。上迄商代,下至两汉,在发掘出土的北方青铜器(也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上,大量出现了虎噬羊、鹰逐鹿、虎噬鹿等动物相斗的造型纹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部族文化特征。

  汉代虎噬鹿铜镇作为典型的中原式青铜用具,其造型采用北方游牧部族崇尚或崇拜的纹样纹饰,不仅说明北方地区的动物相斗纹饰已经融合到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创作中,也证明当时中原与北方游牧部族已经有了广泛持久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汉书·匈奴传》有“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和“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记载,这样安宁和平的社会状态,为各民族在文化特色、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的契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产物。席镇虽然只是一个生活用具,但是在古代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巧妙构思下,已经升华为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成为见证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历史物证。

  (作者系包头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理应如此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视界
丝路遗珍汉铜镇
文化交融的历史物证
且听弦外有余音
小器具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