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且听弦外有余音

  □高玉璞

  嗨,大家好!在我出场之前,先提个问题:你们知道现代人常说的“一席之地”“席位”是从哪儿来的吗?原来,在椅子出现前,人们是正坐在席子上会客的,即席地而坐。正坐是我国古代一项很重要的传统礼仪,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放于膝上。大席满铺地面称“筵”,筵上面再铺供人坐的小席垫称“席”。一个席垫坐一个人,即席位、一席之地。

  《礼记》说,“天子之席五重,而诸侯用三重,大夫两重。”贫苦人家可以无席铺垫,但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席子由丝绸、竹子、稻草、藤蔓和芦苇等编织而成。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席子移位有失礼仪,也为了防止席子的四角翻卷,我便应运而生,压在席子四角,使之平整,人们称我为“席镇”。后来,人们不仅用我压席子,也压帷帐等需要平整却又容易卷边或移动的东西。

  我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鼎盛于汉魏晋时期,人们不仅对我的材质有更高的要求,还有造型、工艺等。汉代,我的材质丰富,有铜、铁、玉、石等,造型多样,有狮、虎、熊、豹、龟、凤鸟等,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不管我的造型如何美妙,姿态如何蜷曲,底部必须是平坦的,这样方能压住席子四角,席镇4枚一套。

  我本是中原产物,汉代时顺着草原丝绸之路进入北方游牧部族的生活。北方工匠将我打造成半球形平底实心席镇。我底径6.7厘米,身高4厘米,看上去体积并不大,这与我的工作性质有关。吸睛的是我的造型,既是北方游牧部族常见的捕猎场景,也是寓意深刻的典故传说。在我的圆形底座上,一对虎鹿相互盘踞着。别看虎和鹿的体型差不多,但它的凶狠劲却甩出鹿好几条街。虎大张着嘴,咬着鹿的脖子,恨不得一口把鹿活吞进肚子。鹿遭受突如其来的袭击,满眼惊恐,剧痛使它不由地四肢蜷缩,张大嘴喘息。

  关于虎噬鹿的造型,还有个“居安思危”的典故。战国时期,中山国国君打了几次胜仗后得意忘形,连年用兵,甚至还想进攻强大的邻国。不断兴伐征战犹如火中取栗,相国司马憙(xǐ)想到一计阻止,得到国君的宠妃阴姬的支持。

  一天,阴姬睡到半夜从噩梦中惊醒,她哭着向国君讲述了梦境:她在河畔看到一只小鹿饮水,样子特别可爱,不料一只猛虎窜出来,咬住小鹿不放。国君召来司马憙解梦。司马憙说,鹿是我们国家的祥瑞之物,在河边饮水,说明现在是中山国休养生息的时候。虎是外来的猛兽,象征着国外的强敌。这个梦说明,现在与外国开战,只会破坏中山国难得的安定,只有养精蓄锐才是中山国强大的根本。国君听得连连点头,下令铸造了虎噬鹿屏风底座,放在寝宫中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居安思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果然,中山国在战国七雄争霸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了200多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理应如此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视界
丝路遗珍汉铜镇
文化交融的历史物证
且听弦外有余音
小器具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