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以前,室内家具陈设组合格局基本为席、床、榻、几、案,草席在居家生活中是不可或缺之物。草席是用柔韧的草茎编织的席子,容易卷起来。古人便用席镇压在草席的四角,起到固定作用。战国时期,席镇的使用范围扩展到车中,到了西汉,由于屋内陈设的缘故,铺席之地较多,席镇的使用达到顶峰。
虽然只是一个生活用具,但是古代的能工巧匠不仅重视工艺还注重材料,将小小压席器具升华到大美的艺术,使其实用与美好意义结合。席镇的材质多种多样。据史料记载,最初的席镇以玉为尚,但出土实物仅见印山越王墓中的几何形八棱玉镇。石质席镇偶见,金属质地居多。在金属席镇中,铜质席镇发现最多,保存最好。据统计,铜席镇的数量约占汉代出土席镇总体数量的四分之三。
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力和审美观的提高,对席镇的造型和装饰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最初的椭圆形到春秋时期相对简单的几何形状,两汉时期多数为卷曲盘伏的动物造型,常见的有虎、豹、羊、鹿、熊、龟、骆驼等,少数为人形、博山形等。玉石材质的席镇多以阴刻线条为装饰,金属材质席镇中铜质的装饰最丰富,有鎏金、错金银、嵌宝石、嵌贝、涂朱、彩绘等工艺,整体造型以圆雕为主,并在席镇体内填充铅、锡等金属或者沙来加大比重,使得席镇更便于压置坐席。除此之外,席镇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还可供人们欣赏把玩。
席镇多样化的造型和工艺,反映了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气,也是当时人们丰富文化内涵的反映。魏晋以后,随着家具式样的变化,椅子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由席地而坐变成垂足而坐,席镇逐渐消失。(邬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