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苏轼有一次拜见王安石,刚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知道当初错批了王安石,暗叹自己见识浅薄。
正所谓“不自是,故彰”,许多时候满以为真理在握、成竹在胸,实际上却是坐井观天、一孔之见。惯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为天下菊花莫不如是,无意间便坠入经验主义、主观主义误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没有终点,一个人再怎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也不可能通晓一切,无论谁都不能做得完美。一个人要成长进步,最大障碍就是自以为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数事实证明,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难以对自己做出正确估计。《庄子·人间世》有一则成语叫“螳臂当车”,螳螂以臂膀去阻挡车轮,却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这是把自己能力看得过高的缘故。如果太过高估自己,缺少自知之明,则必然会导致失败。常用“显微镜”审视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找准定位和目标,敢于直面和修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才能确保在正确的轨道上持续前进。
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在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经验、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代,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摒弃自以为是的思想偏见,勇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要知道,形势变化了,任务升级了,过去合理的做法现在可能已经不适应,以前长期有效的方法现在可能开始失灵。如果还是奉行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办法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工作往往就会碰钉子,劳而无功,事与愿违。
尤其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更应提高站位,克服偏见,主动破除“一亩三分地”的藩篱思维,从因循守旧的惰性中跳脱出来,从小胜即满的心态中解放出来,持之以恒加强学习,一刻不停增强本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保持头脑冷静,在鲜花和掌声中看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对症下药,消除“病灶”,纠偏正向,成就大我。
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新征程上,只有保持“不自是”的清醒,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突破自我、纯洁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