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路治沙“短板”变“样板”

  □本报记者  李国萍  通讯员  刘忠友

  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盛夏时节,驱车行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建成不久的穿沙路其白线上,人们会被公路两侧蔚为壮观的草方格沙障所震撼。近年来,翁牛特旗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等国土绿化工程。截至6月末,当地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面积522万亩,综合治理率达78.3%,森林覆盖率29.6%,植被盖度达到40%。

  在实施以路治沙中,翁牛特旗把沙区切割成若干治沙单元,将一处处沙丘变绿洲。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成为一条条致富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从2003年第一条穿沙公路修建通车至今20年间,翁牛特旗先后开通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都冷线、乌白线等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近500公里,公路两侧沙地治理达到351万亩。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总投资2683万元。由9个苏木乡镇、19个嘎查村集体,治理6.2万亩沙地,带动500余名群众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务工,通过有偿劳动,让农牧民由治沙“看客”变为治沙“主角”,构建起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先锋
   第08版:阿拉善高新区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出彩
内蒙古全方位持续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共享生态福祉
“林+”模式带来的向新向好
我区打击野生动植物 非法贸易显成效
以花为媒“颜值”变“产值”
一片林 三代人
上半年包头市地表水 环境质量排全区首位
以路治沙“短板”变“样板”
云中草原春坤山
蒙草科研团队研发 新技术助力防沙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