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工程,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据2016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长城报告》,我国长城资源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4个县(市、区、旗)。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当时西周北部毗邻游牧民族猃狁,西周宣王为了防御猃狁袭击,护卫京都及其以北地区安全,在朔方(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区)一带修筑防御城堡。这种由相隔一定距离的小城堡形成的列城,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军事防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不断,为保证各自国家安全,诸侯列国在各自边境地带修筑长城,形成了诸侯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诸侯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不等,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或“战国长城”。
内蒙古境内的长城有757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分布于全区的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有战国时期的赵长城、燕长城、秦昭襄王长城、秦始皇长城、西汉长城、东汉长城、北魏长城、北宋长城、西夏长城、金代长城、明代长城。其中赵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赵列侯,是晋大夫衰的后代,和魏、韩一起,三家分晋。疆域拥有今河北西南部、山西中部、陕西东北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最初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又迁都邯郸(今河北省)。赵国东邻齐国,东北与燕国、东胡接壤,南面和西南与魏国为邻,北与匈奴为邻,西与秦、韩为界,西北有楼烦林胡。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代国君,他12岁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在即位的19年间,常被横插在中间的小国中山国侵扰,被秦、魏攻伐战败6次,损兵折将、城邑被占、忍辱削地。同时游牧部落林胡、东胡、楼烦、匈奴乘诸侯兼并,特别是燕、赵全力御齐防秦的时机经常以骑兵发动骚扰。
赵武灵王在亲历的战斗中发现,中原的作战工具和胡人的相比显得特别不灵活,中原将士是上衣下裳、宽袍大袖、外裹重甲,作战速度不快,战车在山地如废物一样。而胡人在马背上,则是短衣紧身、腿着长裤,外套轻坪、弯刀劲弓,如风来去。公元前307年,为有效抵御强敌威胁,赵武灵王决定“变服骑射,以备燕、胡、秦、韩之边”,推行“胡服骑射”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说到底就是向胡人学习,推行胡人便于骑射服装,学习胡人骑射技术,废除中原当时传统的宽袍大袖衣着,汰除笨拙的兵甲、战车,组建一支穿短装、能骑射,以骑代车机动灵活的骑兵队伍,以增强赵国的军事实力。赵武灵王是一位意志坚定、意识创新、讲求实用、富有谋略、勇于革新的封建君主。他力排众议,坚决进行变革。他采取逐步推广的办法,带头穿胡服上朝,先在家族中和朝廷推广,然后推广到官府和军队。从自身做起,自上而下,先难后易,摒弃了宽袍大袖装束和笨重战车,在军中推开了身着胡服,乘驾轻骑,佩以官矢和剑矛的骑兵将士。着胡服就是为了便于骑射,推行胡服就是为了学习骑射的战斗技术,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赵国在逐步推行胡服的同时,招“骑射”建“骑邑”,开始广泛地招幕能骑善射之士,在攻取原阳(今呼和浩特金河镇八拜古城)之后,设置了训练骑兵的基地。同时,不少北方游牧部落骑士投靠赵国。通过“胡服骑射”这一军事改革,赵武灵王组建了以骑兵为主的庞大军队,使赵军战斗力迅速提高,在战斗中所向披靡,对外用兵接连取得胜利,促进了赵国的强盛。
公元前306年,赵国向西攻略胡地到榆中,“林胡王献马”,由代相赵国“主胡致其兵”。榆中即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和陕西西北端,大体在黄河“几”字弯内东半部。“林胡王献马”即表示诚服,归属赵国,“赵国主胡”就是由赵国兼管林胡部族;“致其兵”就是收编林胡的军队。公元前300年赵国乘开拓北面疆域,出击林胡、楼烦,占据了向北直到燕国、代地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疆域扩展到河套边沿,占有阴山地域。据王炜民著《阴山文化史》载:赵武灵王沿阴山脚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东起代郡,西至商阙,并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云中郡治所在今托克县古城村古村,辖境包括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地区,及乌兰察布市卓资山以西、黄河以北地区。雁门郡辖境包括今乌兰察布市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及山西北部数县,治所在善无(山西右玉南)。代郡辖今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兴和县南部地区,并修建了九原城,故址在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
据高旺著《内蒙古长城史话》载:赵长城的具体走向是,由河北省宣化境内,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内蒙古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从实地考察看,进入今内蒙古境内,自兴和西行,经察右前旗、卓资县至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到达包头,再越昆都仑河绕乌拉山进入后套平原,然后趋于狼山之中,全长1200里。
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一、促进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交往,对民族文化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二、改变了中原的衣冠制度,对中原服装的多样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骑兵这种新型兵种从草原走向中原大地,对古代军队历史发展演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创了中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在军事领域相互影响重要融合的结果;四、马作为古代重要交通工具和战争利器,以及对生产、生活的便利,对古代中原交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五、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破除因循守旧观念,与时俱进,敢于善于吸纳不同民族文化的成功典型。它不仅使赵国强盛,跻身战国七雄行列,更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