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指的就是弓箭文化。中国弓箭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先民利用粗树枝和绳索制作弓,用细木棍制成箭,用于狩猎和自卫。随着时代的演进,弓箭逐渐加入了各种材质的箭头,显示了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积累。
自周朝起,射箭不仅是一种军事技能,更发展出了文化和娱乐性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射礼”。射礼体现出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理念。射礼的目的包括以射御敌、以射选材、以射交流和以射育人,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哲学。
我国是最早使用弓箭的国家,弓箭从生存工具到君子之争,将德行及修养与弓箭相融合。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游牧部落的生活中,弓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射箭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中原古籍中有“引弓之国”“俗善骑射”之类的记载。
《周礼》记载:“司弓矢,掌八矢之法”,告诉我们当时有专门管理弓箭分发的官员,掌管着8种箭的使用方法,不同的社会活动有与之匹配的不同种类的箭。
《史记・匈奴列传》在讲述匈奴兵器时指出:“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匈奴以骑射为优势,主要武器是弓矢,赵武灵王学习推行“胡服骑射”,取长补短,促进了军事上的相互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走出嘎仙洞“南迁大泽”,然后一路南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规模盛大的民族大融合,把弓箭、射箭礼仪推向高潮。孝文帝说,国家虽然崇尚文章怀柔远方,修武安宁八方,但对于习武的方式还没结束。根据典籍所载,鲜卑人在骑马射箭之前,先进行讲武,将射箭习武与中原汉族的礼仪文化制度结合,讲武习射场面十分壮观。因此,古代诗词中既有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从容,也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声势。虽然现代射箭已经演变成为一项体育竞技,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思考则是无穷的。
(作者系呼伦贝尔博物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