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弓影流光箭痕深

  缠绕桦树皮的木弓与桦树皮缝制的箭囊是来自隋唐时期室韦的遗物,串联起人类文明史上弓箭的千年脉络。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便已懂得将尖锐石镞绑在木杆上捕杀猎物,这便是弓箭的雏形。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史前岩画中,常出现手持弓箭的狩猎者形象,是先民熟练运用弓箭的印证。

  室韦人使用的桦树皮木弓,正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以松木为弓胎,外层缠绕柔韧的桦树皮增强张力,这种“复合弓”的设计比单一材质更具弹性,射程可达数十米。同时期的桦树皮箭囊则采用折叠缝制工艺,既能防水又便于携带,体现出北方游牧部落对实用功能的追求。

  弓箭,这一曾经的狩猎工具,逐渐演变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射”的字形是人张弓搭箭,足见其军事地位。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秦弩,青铜弩机的精密程度令现代人惊叹。发展到隋唐,弓箭成为骑兵标配。室韦的弓箭制作工艺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巧妙融合,其中,木弓的轻便设计以及桦树皮的缠绕技术,可能是受到中原地区漆器工艺的启发。

  弓箭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周礼》将“射礼”列为贵族六艺之一,射箭成为君子修身的象征。

  从蛮荒走向文明,弓箭是人类突破体能极限的见证,它不仅是狩猎的工具,更是创造力的象征,当木弓被桦树皮缠绕包裹,当兽筋被绷紧成弓弦,人类便已有了在天地间射出探索未知的勇气,这或许就是缠绕桦树皮的木弓与桦树皮缝制的箭囊给我们的启示:文明的进步往往始于对简单材料的巧妙重构,人类对精准与力量的永恒追求,在时光中刻下永恒的印记。

  (马小江  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乡村振兴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桦皮缠弓箭穿云
弯弓如月映文明
我从隋唐室韦来
弓影流光箭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