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舞培根铸魂 共育时代新人

  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大背景,积极构建“美育+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高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的新增长点和突破点,也是教育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深入挖掘舞蹈美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上的融通点、互补点及内在生长点,使二者互融互通,持续推动大思政、大美育育人格局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利用理论课堂

  双线并进打造育人新模式

  立德树人背景下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应把握理论课堂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以舞蹈美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的贯通点为切入点,以舞串史、以史讲舞,在史舞融合中实现对学生审美素养、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的系统培育。

  以现有舞蹈美学课程为线索,将思政知识和红色文化巧妙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提升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舞蹈教师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理论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也可在“中国舞蹈史”课程教学中,以原始社会舞蹈至今的舞蹈演变历程、经典舞蹈作品、艺术文化等为切入点,融入中华美育思想、文化自信、艺术观、创作观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民族舞蹈发展历史的梳理中逐步形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自信,引导其逐步成长为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舞蹈专业人才;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结合对藏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舞蹈作品的分析,将不同民族舞蹈风格、动作特点、人文风俗、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还可以《石榴红了》《石榴花开》等优秀舞蹈作品为切入点,将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渗透其中,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艺术人文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等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接受偏好;在“中外舞蹈简史与作品赏析”课程教学中,重点讲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舞蹈文化、乐舞艺术的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内容,并通过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对比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激发学生繁荣中华舞蹈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自觉。

  以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艰难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实践成果,并通过对不同时期舞蹈作品、舞蹈文化的系统分析,深化学生对舞蹈艺术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间的紧密联系。一是高校可开设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专题课程,运用《义勇军进行曲》《打骑兵舞》等舞蹈作品传播革命思想、颂扬革命事迹,运用《红色娘子军》《十送红军》《长征》等舞蹈作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长征精神。同时,教师还可对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舞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艺创作与历史文化、社会主题、人民主体需求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和审美观。二是高校可开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专题课程,激励学生在主题教育中完成思想蜕变。例如,伴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到来,以描述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为主题的《英雄儿女》《长城》《大荒的太阳》等舞蹈剧目相继出现,这些集舞蹈美育、思政教育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应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素材。三是高校可开设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容的专题课程,借助这一时期以描绘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主题的《向阳而生》《偶像》《问天》等舞蹈作品,实现对学生美育素养、德育素养的综合培育。四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专题,以体现脱贫攻坚精神、丝路精神等内容为代表的《再唱山歌》《天下大同》等作品,既是对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艺术见证,更是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教学的重要资料。

  完善顶层规划

  凝心聚力构建育人新机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一体规划、系统部署,为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巩固协同育人成效提供完备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持。因此,高校应以系统思维为主导,坚持问题导向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互促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助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全面部署美育浸润、德育浸润工作。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政治素养、文化认同、行为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着极为深刻的逻辑内涵和时代价值,是高校立足教育改革背景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背景,主动践行育人使命与育人重担的体现。因此,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应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将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提上议事日程,并组织挑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主体成立专门的联合工作专班,为规范化、科学化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强化思想教育与理论宣传,引导全体教师和职能主体深刻认识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对学生审美认知、情感激发、行为实践、理想信念等的促进作用,是高校教育践行文化传承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是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强化思想重视和价值认同,并自觉在日常工作中开展育人工作。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激励引导。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应结合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指示要求,同时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办学特色、优势文化品牌等制定协同育人工作办法和任务清单,明确具体要求、任务细则、工作原则、考核办法、运行机制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在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嘉奖,同时将教师践行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成果等作为奖惩考评、发展晋升、外派学习的重要依据,以提升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设服务平台

  数字赋能激活育人新成效

  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应打通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让优质人文教育资源直达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协同育人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心灵净化、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因此,高校应构建线上线下相互融通、渗透学生日常的协同育人综合服务大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学习、舞蹈鉴赏、内容评论、知识转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成长为美的发现者、传播者、创造者和思政知识的传播者、实践者。

  以精品文化供给提升文化资源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海量资源存储功能、即时推送功能、智能问答功能,搜集、挖掘、汇总各类与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相关的教学课件、文献史料等,以多元化内容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有时代特征的共享知识库,围绕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打造精品文化课程、课程思政资源库、数字教材等,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文化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群体更易于接受的碎片化、专题化、故事化、生活化叙事话语,并以文本、视频、声音、动画等多模态内容形象发布在短视频平台、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博等,以强交互、广覆盖、短平快的供给模式渗透美育、德育教育,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生态。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和舞蹈美育环境,让各类红色主题文化教育基地、美术馆、艺术博览中心、图书馆、剧院等成为协同育人的重要场所,使那些存于历史典籍、文化场馆中的名画、文物、资料等转化为协同育人的宝贵资源;让社区街道、工厂车间、文化场所成为学生参与舞蹈美育与思政教育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参与党团研学实践、志愿服务实践、见习实习实践、公益慰问演出实践、社会调研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将美育观念、政治观念、社会责任、理想信念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湖南工业大学 唐虎 喻子逸)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旗县融媒
   第06版:评论
   第07版:首府
   第08版:出彩
党建引领“数字”赋能 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舞培根铸魂 共育时代新人
一句承诺 全程守护
推进“三网融合”服务模式 推动现代服务体系优化升级
多样化服务举措 温暖旅客出行路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