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两个打造”助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乌云格日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认识,逐渐形成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次会议之后,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层面呈现出积极繁荣的景象,多项研究成果、多个针对性举措先后推出,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发展。“两个打造”是内蒙古自治区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组织实施的一项工作举措。“两个打造”,即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两个打造”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举措之一,得到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响应。深入探讨“两个打造”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两个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共同性和差异性始终伴随民族发展和演变过程。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一重要原则,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也不能忽视共同性、固化甚至人为扩大差异性。“两个打造”促进了正确对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问题。

  着力增进共同性,紧紧围绕国家象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精神、人文地理标识等六个类别,通过导向特别鲜明、主题特别突出的符号和产品所承载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涵养全社会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两个打造”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将“五个认同”“三个意识”“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全过程融入,突出政治性,注重接受度,着力打造内涵丰富、意蕴厚重、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载体,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一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在坚持共同性主导的前提下,强调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将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元素融入产品打造,根据群众需求不断丰富“两个打造”的表现形式和产品内容。各民族之间,共同性是主要的,具有主导性,是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是次要的,具有从属性,是基础、要素和动力,其存在必须以不削弱、不危害共同性为前提。“两个打造”聚力聚焦共同性,同时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将现代文明成果融入打造过程,突出效果导向,注重分众化打造,努力发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多元”要素的积极作用,推出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两个打造”鲜明的主导方向和多样的特色载体,提升了各民族关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正确认识,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两个打造”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做法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谋划部署,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多方面发力,而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考验多方面能力和水平的任务。“两个打造”是内蒙古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两个打造”绝不是靠喊喊口号、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靠系统谋划、有力推进的思路举措,靠务实功、求实效的扎实作风。扎实推进“两个打造”,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做法。

  坚持理论先行,不断丰富理论指导实践的探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深入学好用好这一重大原创性成果,是深入推进“两个打造”的根本保障。实践中,部门厅局、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聚力提炼梳理关于“两个打造”的相关成果,不断凝练深化思想认识和理论指导。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找方法、找答案,围绕如何更好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好打造主题文化文艺产品,策划设立专门课题,深入研究六类符号形象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时代价值,努力为科学精准推出“两个打造”成果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项目化落实,不断实化操作层面探索。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内蒙古根据六类符号形象的内涵,结合操作层面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研究、系统策划,推出传播推广类、宣传教育类、文化文艺创作类、工程建设类、文物保护类等“两个打造”五大类别的具体项目,并形成动态管理项目库。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各部门突出创意策划,强化储备提升,加快建设和推进,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做到项目有人抓、有人落实,有力推动项目落地、落实、见效,推出系列卓有成效的产品。

  坚持规范化管理,不断深化工作机制探索。将“两个打造”列为民族领域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把导向关、质量关,确保用优质的产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立“两个打造”工作推进机制,定期研究推动、督促落实、评价评议,强化交卷意识、报账意识,加大跟踪问效力度,广泛带动参与,集思广益抓项目,努力用科学高效的组织保障推进“两个打造”高质量实施。

  “两个打造”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符号和形象是人类传递信息、呈现主题、凝聚共识的重要媒介,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是人们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符号和形象的打造,对于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具有特殊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完成这项重大政治任务,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两个打造”聚焦有形、有感、有效进行有益探索,取得初步成效。在工作细节上着力,让抓手更有形。“两个打造”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把一个个符号、形象嵌入到社会面宣传教育中,设计推出首批符号和形象海报,在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广泛推广使用;推出“中华颂”主题展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非遗表达”系列剪纸作品等,成果全部面向社会开放;推出“两个打造”专栏,集中宣传展示文艺作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作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立体化、具象化的呈现。在接受主体上着力,令受众更有感。坚持分众化、实效性导向,先后创作推出宣传片《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纪录片《美丽中国》、散文集《节气之美》、儿童绘本《石榴籽民间故事》、音乐剧《黄河情》、杂技剧《美好生活》等,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工作成效上着力,使教育更有效。打造推出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长城长》社会反响良好、受到高度评价,收视率不断创新高;大型文博综艺节目《馆长请亮宝》展示精品文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为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发挥了重要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勇毅前行、勇担使命,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科技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编者按
以“两个打造”助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
合理有序推动“两个打造”嵌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