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丽
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文学家徐弘祖,号霞客,可谓是中国第一代“驴友”。他从22岁开始,一直走到59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都以日记形式记录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等。他的手稿在当时被人们争相传阅、抄录,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
据有关统计,徐霞客共旅行考察24次,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607年—1632年为早期,主要游历江南和中原地区的名山大川;1632年—1636年为中期,主要游历福建、广东等东南区域;1636年—1640年为后期,以西南之行为重点,考察内容扩大到岩溶地貌、山川源流、工商经济、边陲防务等多个方面,这一时期写的游记最富科学价值,其中《江源考》《盘江考》在我国水利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霞客为了与众不同的梦想奔波了一生,双足俱废,却说“死不恨矣”。
徐霞客去世后,好友季梦良等人将他的日记遗稿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是《游天台山日记》,篇首写道:“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根据推算,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发,开始了他一生的旅程……近4个世纪后,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季梦良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次编定《徐霞客游记》,直至134年后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方由徐霞客族孙徐镇第一次雕版付印。四川省南充市图书馆收藏着乾隆时期的一套木刻本,共12册,是完本,保存品相完好,目录完备。从刻本风格上看,正是典型的乾隆时期刻本风格,刊刻精美。书前保存了徐镇在刻书时所作的序,序中记述了刊刻时的主要版本参考和资料来源等。
《徐霞客游记》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游记著作,它既是系统考察我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丛帖始祖《淳化阁帖》
□穆秀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传统文化的基石。从甲骨文到真、草、隶、篆、行六种书体,历经几千年,形成独特的艺术。
宋太宗赵光义是书法爱好者,苏轼称赞道:“天纵之能溢于笔墨,摛藻尺素之上,弄翰团扇之中。”宋太宗对书法最大的贡献是下令编辑了我国最早的书帖——《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皇宫收藏的历代名家墨迹,让翰林侍书王著组织人员,采取双钩描摹法,将这些书法作品刻在石板或枣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编成《淳化阁帖》。“淳化”为宋太宗的年号,“阁”是指皇宫内院的密阁,“帖”是作为教学模板的书帖。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淳化阁帖》第一卷收录汉章帝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第二卷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自东汉张芝的《冠军帖》至南朝宋人薄绍之的《回换帖》;第五卷为诸家法帖,自仓颉书至南朝宋羊欣《闲旷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墨迹;第九卷、第十卷为王献之作品。
法帖刻成后,宋太宗以拓本分赏赐给重臣亲王,每有大臣登二府(枢密院与中书省)就赏赐拓本。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失火,密阁收藏的原始枣木版刻本付之一炬,亲王大臣曾经得到的赏赐《淳化阁帖》拓本成为稀罕物。后来,这些拓本流传到民间,被不断加刻。在宋代诸多传本中,最权威的是山西绛州的“绛帖”和福建泉州的“泉帖”。至明代,“顾从义玉泓馆本”“潘允谅五石山房本”“肃王府遵训阁本”等流传渐广,此时宋拓本已经极为罕见。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美国购回《淳化阁帖》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四卷残本。
《淳化阁帖》保存了诸多珍贵而又难得一见的书法作品,书家兼有帝王名臣、历代名家、二王父子,涵盖初唐四大家,字体兼有篆、隶、楷、行、草诸体,收有先贤各类笔迹,使魏晋书法传布天下。同时还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掀起了官私刻帖之风,通过传刻,让书法作品广为流传,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行书精品《千字文》
□鱼子涵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后人称欧阳询的字为“欧体”,他创立的楷书名闻后世。
辽宁省博物馆藏欧阳询行书《千字文》纸本,纵25厘米,横304.8厘米。帖后仅存王诜跋:“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其末流遂至李国主辈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仆非唯爱此评,又爱其笔札瑰伟,遂白主人而取之。主人自有好事之病,怜我病更甚,故取之而不拒之也。晋卿书。”
《千字文》来自于南北朝,梁武帝认为自己少年时戎马倥偬而读书少,后人不能再像他这样,便让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里选出1000个不重复的字来教育子弟。为方便记忆,欲将这1000个字连缀成篇,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大臣、南朝史学家周兴嗣。周兴嗣凭借渊博学识编撰《千字文》,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业、园艺、饮食、修身养性、封建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得到梁武帝赏赐。《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四字一句,对仗工整,易诵易记,不但在中国传习,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甚至今天很多欧美国家也将它作为学习中文的重要教材。
欧阳询书《千字文》见于著录的共有3本:蔡襄题识过的草书《千字文》,南宋初期扬无咎藏的楷书《千字文》,还有文中这本行书《千字文》。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提到本帖时曾指出,黄伯思《东观徐论》卷上论虞书千字文时说过:“世有欧(阳)率更行书《千文》一卷,乃是集其字为之者。”
欧阳询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行书《千字文》最为出名。许多书法评论家把他的书法列为“妙品”“能品”。唐代张怀瑾在《书断》里说:“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
长短句之宗《花间集》
□朱卫东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玉纤间捻花间集。赤阑干对芭蕉立。”“艳词空冠花间集,不上云台。”这些不同朝代的古诗词里提到的“花间集”指的就是成书于五代十国时期的词集《花间集》。
《花间集》成书于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0年),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南宋藏书家陈振孙赞其为“依声填词之祖”;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评其为“长短句之宗”;《四库总目》称其:“诗余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录益众。而溯源星宿,当以此集为最古。唐末名家词曲,俱赖以仅存。”这本词集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花间集》编撰者为五代后蜀卫尉少卿赵崇祚,书中收录了晚唐到五代时期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夐等18人的词作共500首,分为10卷,每卷50首。
《花间集》自北宋起开始流行,遗憾的是北宋刻本均已佚失,现存南宋本有绍兴十八年晁谦之刊本和宋刻递修公文纸印本,均藏于国家图书馆。绍兴十八年晁谦之刊本,共10卷,收词498首。版框高17.4厘米,宽12.8厘米,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白口,每半页8行,每行17字。版心有卷数,下记刻工。书中钤有“赵宋本”“席氏玉照”“结一庐藏”等多处印章,文后有晁谦之在绍兴十八年二月二日作的题跋。书中还有几处明显的文字缺笔,正是宋版书籍讲究避讳的一大特征。
兵学百科 《武备志》
□胡胜盼
明代学者编纂的《武备志》是中国古代部头最大的兵学著作,全书240卷,约200万字,被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位于宁波的天一阁博物院曾经是明代嘉靖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距今430余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民间藏书楼之一。这里收藏的明刻《武备志二百四十卷》,是明末茅元仪历时15年编著的兵家言论,刻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半页9行,行19字;行间无栏格,版框14.9厘米×20.3厘米;白口、无尾,左右双栏;钤“馀庆堂卢氏珍”印。卷首有天启元年李维桢、顾起元、张师绎、郎文焕、宋献和傅汝舟6人的序文和茅元仪自序。全书分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门。
该书内容丰富,各类目小序表达了茅元仪的资鉴思想、屯田思想等。批注则有文中小注、圈点勾画与眉批,以不同的形式阐述了茅元仪的个人见解。这是一部以资料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辑评体著作。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古代军事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作者以明人述明事,为我们研究明末社会矛盾及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地理等提供了宝贵史料。
茅元仪的一生经历坎坷,他2次征辽,3次戍闽,迭遭权臣倾轧,田宅凋残几尽,最终怀抱未遂志愿死去。然而,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茅元仪始终勤奋好学,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武备志》是融中国历代兵书精华与兵学成就于一书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