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处】

  (北宋)苏轼《稼说·送张琥》

  【原典】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释义】

  《稼说》是苏轼写给好友张琥的一篇文章。“说”是古代的文体之一,类似于随笔式的论说文,常以比喻说理。苏轼此文虽言学,却从种庄稼说起:富人田多而肥,故能按时耕种,庄稼成熟了才收割,不仅能保全地力,收获的庄稼还很好,“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而穷人地少,耗竭地力养家,地力枯竭,庄稼产量低、质量差。

  苏轼从养地说到养才。他认为并不是古人之才大过今人,而是古人善于自养其才,通过学习,由弱而刚,由虚而实,具有真才实学之后,才慢慢有所表现。因此,苏轼指出,读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指多多阅读,视野开阔,博览广采;“约取”指眼光独到,沉潜低咏,去粗取精;“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整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知识累积丰厚,才能慢慢施展才华。

  在《与张嘉父七首》之七中,苏轼也有类似表述:“当且博观而约取,如富人之筑大第,储其才用,既足而后成之,然后为得也。”苏轼认为治学的过程,就像富人建造大房子,先要预先储备材料;只有等到材料都齐备了,才能开工。后也引申为,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有所作为。

  【启悟】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长,也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每一次蜕变、每一份辉煌,都离不开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积累与沉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读书之道,学习之道,亦是人生之道。

  放眼古今中外,但凡事业有成者,无不是沉潜蓄势、厚积薄发的。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读了自藏书1000余册,还到大英博物馆查阅了整整三间房的书。唐代诗人贾岛字斟句酌、苦吟推敲,留下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王献之向父亲请教书法秘诀,王羲之指着家中的十八口大水缸答道:“成功的秘诀就在这十八口大水缸里。你就用这些缸里的水研墨练字,待你把水都用完,自然就明白了。”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没有铁肩膀,就担不起硬担子。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面对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尤其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锲而不舍地潜心学习、静心沉淀、用心积累,不断增益其所不能,练就担当的铁肩膀、成事的真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惊天动地的海啸蓄势在大海的深处,响彻山谷的雷电酝酿在云层的深处,参天屹立的大树扎根在泥土的深处。要向上生长,就要先学会向下扎根,在沉潜中不断积蓄力量、提升自己。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在厚积薄发、蓄势以待中,迎来期待中的一鸣惊人。

  (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7版:乌海
   第08版:出彩
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把“流量”变“留量”
不让老实人吃亏
解决住房困难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别让互换沦为“互算”
批评当于“短”处发力
土特产“触网”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