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夜饭 合家欢

  □王宗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中华大地上各类族群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共同创造的,春节在中华各民族中的地位无可比拟。而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每一位中国人一年中最期盼的。

  关于年夜饭记录最早的,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据多部文献记载,除夕夜家家举宴,《清嘉录》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皆有不同。据清《京都风俗志》记载,除夕,“人家盛新饭于盆锅中以储之,谓之‘年饭’。上签柏枝、柿饼、龙眼、荔枝、枣栗,谓之‘年饭果’,配金箔元宝以饰之。家庭举燕,少长欢嬉,儿女终夜博戏玩耍。妇女治酒食,其刀砧之声,远近相闻”。

  有些地方的年饭是吃火锅,如清代潮州地区,“除夕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谓之‘围炉’”。《清嘉录》也提及火锅,称为“暖锅”:“年夜祀先分岁,筵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则置以铜锡之锅。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

  时至今日,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锻造,年夜饭的品种越发多样,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此时的年夜饭俨然演化成天南地北各民族的一种情怀。

  在广阔的北疆大地上,年夜饭也根据地域和人文习俗的不同而花样百出,唯有内蒙古的年夜饭,无肉不欢,无酒不席。

  内蒙古东部区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紧挨着东北三省,饮食习惯也偏向于东北口味——大锅乱炖、酱大骨、熏肘子、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红烧大鲤鱼,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传统的“四大件儿”——鸡、鱼、排骨和肘子。

  越往西走,人们的口味也越发不同起来。

  处于河套平原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各类作物十分丰富,每到春节前,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生豆芽,炸麻花、炸酥鸡、炸丸子、炸带鱼,炖排骨,加工红烧肉,还要蒸花卷、馒头等各种面食。除了这些美味,年夜饭一定要登场的肯定是扒猪肉条、清蒸羊肉、黄焖鸡块、红扒丸子这“硬四盘”以及清蒸羊、清蒸鱼块、清蒸丸子、扣烧牛肉、黄焖鸡块、夹馅肉、酿茄子、八宝粥这“八大碗”。

  不管是“硬四盘”还是“八大碗”,做法大同小异:原料经过水煮、油炸、上蒸锅,原料回软的同时更入味。红扒猪肉条肥而不腻、肉味浓郁、软滑适口;清蒸羊肉清香爽口、味道鲜美;黄焖鸡块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咸鲜适口;红扒丸子色泽金黄、鲜美糯嫩……

  虽然大鱼大肉是内蒙古人年夜饭的主力,但是要论餐桌的主角,从来都属于饺子,寓意新的一年百财聚来、喜庆团圆、吉祥如意。

  说起饺子,有一本书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元朝那本著名的《饮膳正要》,里面对饺子有详细的描述。书中列有水晶角儿、撇列角儿、时萝角儿,并提供了颇为明确的食谱。比如水晶角儿的食料是“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生姜(各切细)”,然后“入细料物、盐、酱拌匀,用豆粉作皮包之”;撇列角儿则是“羊肉、羊脂、羊尾子、新韭(各切细)”,然后“入料物、盐、酱拌匀,白面作皮,鏊上炮熟,次用酥油、蜜,或以葫芦瓠子作馅亦可”;时萝角儿的做法也类似前面两种,放在滚水里面煮熟。这些角儿用羊肉做馅儿,显然反映了蒙古族的风俗,已经与今天人们包的饺子十分类似了。

  现在内蒙古的饺子馅的食材越发丰富:猪肉酸菜、羊肉萝卜、双菇三鲜、鲅鱼、墨鱼、海参等,无材不入馅。虽然从东到西,每家每户的饺子馅食材各异,造型各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吃。

  剁馅、调馅、和面、擀皮、开包,一家老小齐上阵。当然,上了岁数的母亲们,不忘把一枚(或多枚)清洗干净的硬币塞进滚圆的饺子里,在沸水中“三开三点水”后,被煮得白白胖胖的水饺就能上桌了,就着刚刚腌绿的腊八蒜,一口饺子一口蒜,酌一口酒,嚼一块肉,看着春晚,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人人笑开颜。

  年夜饭吃罢,午夜的钟声已敲响,旧岁逝去,新春来临。待到次日,大年初一,虽然依旧是那么寒冷,人们却感觉已经置身于春天之中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资讯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文明篇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广告
年夜饭 合家欢
贴窗花 过大年
小窗花寄托幸福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