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贴窗花 过大年

《红红火火》窗花。
窗花贴在窗棂上,格外喜庆。
《花香蝶来》窗花。
《喜庆富贵》窗花。
《平安如意》窗花。
《连连高升》窗花。
  □文图/本报记者  高瑞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年味十足的顺口溜,道尽了腊八节过后,家家户户为了迎接年的到来而开始忙碌的场景:扫屋子、贴窗花、备年货、买新衣……人们虽然忙碌,脸上却露出幸福和期盼。幸福的是,即将和这一年所有的不如意告别,即将和归家的儿孙团聚,即将迎来新的展望;期盼的是,新年新开端,期盼来年身体健健康康,日子红红火火,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腊月中午的阳光似乎格外炙热,透过整扇的窗玻璃照进一户户农家,屋子里温暖如春,炉子也不用点燃。背对着阳光,69岁的武宝宝盘腿坐在炕上,弯腰提笔开始画窗花,一勾一画间,几朵构图形象、颜色饱满的牵牛花便跃然纸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是活的一般,愈显喜庆娇嫩。

  “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会贴这种手绘窗花,村里人都找我来画,我能忙上整个腊月。”武宝宝说,窗花贴上了,年味就浓了,人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百年底蕴  时代印记

  春节,是最富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民间流传下来许多过年的习俗,其中之一便是贴窗花。

  因为是把以花为主的绘画作品贴在窗户上,所以, 就有了这个形象生动的名称——窗花,贴窗花也成为一种民间艺术,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窗户上贴上颜色鲜艳的窗花,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环境,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同时还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愿生活富裕、人寿年丰……这些美好的词汇,无不体现了窗花所蕴含的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农村家家户户是老式的土坯房,房子窗户的下半部分是玻璃,上半部分是木头做的窗棂,一格一格的窗棂有大有小,上面糊着麻纸和窗花。

  那时候,每到腊月二十四五,年越来越近了,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家,刷完墙壁、清扫完大炕后,最后开始拾掇窗户。撕下窗户上的旧麻纸和已经褪色的窗花,在窗棂格子上贴上新窗花,窗花的尺寸和窗棂格子差不多大小,贴好后,再把整张麻纸糊上去,麻纸的尺寸比窗花大,正好覆盖一个小窗框。

  糊完窗户,站在屋外看,焕然一新的窗户那叫一个喜庆:牡丹花、大头鱼、“福”字等寓意吉祥的图案从窗棂格子里露出来,红色为主,绿色点缀,看得人心生欢喜,仿佛看见了来年的好光景:田地丰收、日子红火、家宅兴旺……

  但是,近1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危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土坯房越来越少,家家户户陆续住上了砖瓦房,窗户也改成了塑钢窗,过年时,每家玻璃上贴的是剪纸窗花,手绘窗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乡土文化  农民喜爱

  尽管现在手绘窗花早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手绘窗花这门技艺却因它深厚的内涵而被很多热爱传统的人传承了下来。

  呼和浩特市有多位窗花非遗传承人,武宝宝就是其中一位。他出生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五路村,自小喜爱画画,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学校里的美术尖子生。

  武宝宝是一位农民,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绘画没有章法和技巧约束,全凭兴趣和感觉,他脑子里装满了农村的一草一木,一鸡一鸭,他把这些景物作为他手绘窗花的题材,以红、橘、绿等鲜艳的色调来表现花、鸟、兔子等动植物的形态,简单的构图,饱满的色彩,像极了秋天丰收的田野,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深受村里人的喜爱。

  那些年,也有小商贩到村里挨家挨户上门卖窗花,窗花按照窗棂大小,通常分三种规格,售价也不一样,一对儿小的卖五分钱,一对儿中的卖一毛钱,一对儿大的卖一毛五分钱。

  武宝宝说,那个年代人们都没啥钱,不舍得掏钱买窗花,“十多年来,我贴上纸和颜料给村民们画窗花,每年都得倒贴二三十元。”武宝宝笑着回忆说,十八九岁时,他家屋后的邻居小伙儿年龄和他差不多大,头脑活络,提议他去别的村子卖窗花挣钱,武宝宝被说动了,俩人一拍即合,分工合作,武宝宝画,小伙儿卖,挣的钱俩人平分。

  28岁,武宝宝结婚成家,为了挣钱养家,他开始常年去各地打工生活,一年到头回不了村子几趟。近10年来,农村的变化一年一个样,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绘窗花逐渐被剪纸窗花所替代。

  积极传承  留住乡愁

  手绘窗花虽然在现在不常见了,可是,手绘窗花的手艺人还在,手绘窗花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佳节文化,仍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

  2014年,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发掘推荐,武宝宝被申报为赛罕窗花赛罕区级非遗传承人,2022年,他正式被列为赛罕窗花赛罕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自从被推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时不时萦绕在武宝宝心头的惆怅消失了。逢年过节,年迈的他开始活力满满地跟随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到社区、校园、广场等地进行非遗展示宣传活动。

  每次参加活动前,他都提前在家里画上十几幅窗花,带到现场后,那明媚朴实的画面常常吸引来很多人围观,并纷纷询问“卖吗?多少钱?”“不卖,喜欢就拿走,免费送。”一场活动下来,十几幅窗花经常一张不剩。

  “我以前替村里人画不要钱,现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手绘窗花,更不可能收费了。”武宝宝说。

  五路村委会设有非遗传承展示基地,一间大大的屋子里,墙上挂的、柜子里摆的,是赛罕区级各项非遗项目的展示品,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感。

  在赛罕窗花展示区,有一扇从土坯房拆下来的木制窗户,上面贴着武宝宝画的窗花,红红的窗花配上黄色的窗棂,让人瞬间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过年时的热闹场景。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手绘窗花是个啥,再不传承就没了。”武宝宝说,“我现在思谋着给窗花配个相框,挂在墙上可以当装饰品,也许年轻人会喜欢,这也是手绘窗花的新发展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资讯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相约十四冬魅力内蒙古·文明篇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广告
年夜饭 合家欢
贴窗花 过大年
小窗花寄托幸福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