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锦后旗

朵朵花菇富乡村

  □本报记者  薛来  实习生  郝旭晟

  冬去春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红星村花菇产业园内,仍是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村民们正根据花菇的大小、形状、色泽、品相,熟练地进行分类采收。对于家门口这份工作,大家打心眼儿里高兴。“自从村里发展了花菇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也可以在家门口就近打工。”红星村党支部书记乔世林激动地说。

  进入大棚,淡淡的菌香扑鼻而来,一排排立体栽培架有序排列,一袋袋菌棒放置整齐,一朵朵花菇撑起褐色的“小花伞”,饱满莹润、长势喜人。乔世林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要不是镇里的干部带我们外出考察,哪能有这么好的项目落地!”

  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陕坝镇党委、政府率队到山东等地考察,红星村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引入花菇产业,并牵头统筹项目、资金、土地资源等,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90万元,建成28栋花菇种植大棚。“虽然建起了大棚,但村民们没种过,根本不敢尝试,最后决定采取‘党支部+项目+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企业种植,农户用资金、土地、劳务等入股参与项目建设。”乔世林介绍。

  当无人机在产业园上空盘旋时,28栋花菇种植大棚尽收眼底,场面蔚为壮观。“我们进园后,又投资300万元,新建了11栋育菌棚、800平方米的菌棒生产车间以及制菌设备,达到日产3万棒的制菌能力,实现育菌、制菌、出菇全生产链条。”花菇产业园海容鑫公司总经理郑海清告诉记者,“2022年刚种植时,由于经验不足,纯收入只有10多万元。随着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提升,2023年纯收入已达80万元,效益非常可观。我们要做好示范引领,为下一步村民自种花菇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红星村党支部每年按照190万元的4.5%获得分红,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55万元。村民可以通过“参与管理、就业务工、租赁大棚”等方式增收。“自从村里建起花菇产业园区,我就一直在园区干活,1年能干八九个月,每天150元的工资,1年能挣3万多元,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还能照顾家庭,简直是两全其美!”村民刘秀清乐呵呵地说。

  一个产业园,致富全村人。如今的红星村村民,已经转变为与合作社利益均沾的农业工人,切切实实感受到“看得见”的变化,得到“实打实”的收益。

  “镇里有部分深度盐碱化土地,什么也种不成,已经荒废多年,而花菇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土争肥的优势,花菇产业园能将盐碱地充分利用。而且农户的房前屋后有很多闲置土地,我们准备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以及利用价值较低的部分盐碱地建设花菇种植基地,由企业负责全程指导、包收包销,预计每棚年收入至少3万元。”陕坝镇党委书记李钢信心满满地说,“同时,要大力开发高回报经济作物资源,积极探索花菇即食食品深加工,达到产业全链条发展,借助‘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影响力,实现市场销售优质优价,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参与高回报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发展蹚出一条菇业高质量发展的好路子。”

  花菇富了红星村人,也吸引了周边乡镇村民的目光。陕坝镇红柳地村村民张怀已经“冷眼旁观”了2年,看着一天天壮大的花菇产业,他再也坐不住了,2023年终于在自己闲置的土地上建起6栋大棚。“从2022年开始,我一有空就来花菇产业园转转,这个产业不赖,正好能把家里的盐碱地用上,今年开春我也要大展身手了……”张怀得意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论特刊⑦
   第06版:旗县融媒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出彩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驰骋
打响水利项目攻坚战
“党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存到“粮食银行”农民卖粮安心
蔬菜大棚尽显“科技范儿”
打造森林冰雪旅游品牌
村民喜领“大红包”
“流动办公桌”办到群众家门口
朵朵花菇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