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发、迷彩、登山鞋,一米七的身高,从背影看,很难认出这是个女同志。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的科长洪美静,就是这样一位“女汉子”。2013年她脱下警服,为了心中的那抹绿,毅然回到家乡赤峰市,进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
初春时节,冰雪消融,看着开始松软的大地,洪美静心里早已按捺不住走出去的冲动。由于今年工作任务更重,研究项目更多,她不想耽误一点时间。
“这些年,我先后参加了与各大学合作的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赛罕乌拉东北马鹿、斑羚的野外补饲救护项目,并开展了大量的科考调查,采集制作标本5000余份。”从资源考察、监测,到参与编写保护区科研、科普类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坚持下,基本查清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家底”。多年来,洪美静的科研足迹遍布保护区的角角落落,硬是把自己从一名科研“小白”,锤炼成科研“尖兵”。说起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洪美静如数家珍。
2021年6月,洪美静担任科研监测科长,从那时起,她便带领团队人员在跟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过程中,用心规范科研审批及档案整理,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她说:“我们不能仅仅做高校的实验场,而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主动收集整理原始数据,为保护区的自主科研做好准备。”在她的带领下,一年多的时间自主申报科研成果10余项。这些实用新型专利使保护区在资源调查过程中更为便捷,发明的专利让多年来保护区植物培育的成功经验有了向外推广的机会。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她参加的项目被评为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本人也先后获得巴林右旗敬业奉献好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青年科学奖”、巴林右旗“反映社情民意先进个人”等各项荣誉。
“做生态领域的研究,一方面得具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一定要有吃苦精神和发现精神,多做一些实际工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洪美静不仅这样认为,也在这样实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