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田野上“过筛子”

“四普”一线有科技狠活

通辽市扎鲁特旗文物普查队员们翻山越岭寻找遗址遗迹。于大江 摄
通辽市库伦旗文物普查队员正在鉴别文物碎片。 本报记者 冯雪玉 摄
  □本报记者  冯雪玉  李佳雨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进入田野实地调查阶段,6月4日一早,记者跟随通辽市库伦旗文物普查小组的队员出发了,看看他们怎样完成田野调查这一“四普”中最基础、最艰难的工作。

  驱车行驶70多公里后,来到了扣河子镇四家子村,在村子西南侧的一处山丘上,“灵安州城遗址”石碑和不远处的土城墙静静竖立。这天,库伦旗文物普查小组的队员们将对这处遗址进行重点勘察。

  “根据‘三普’时的描述找到遗址中心点,东西南北定位好后,打开平板电脑上的‘四普’软件,自动获取坐标。‘四普’软件很先进,测定坐标点、绘制保护范围图等都可以完成。普查时,还会用到无人机,拍摄遗址遗迹的远景、近景等。”普查队员左志东说。

  当日,库伦旗温度飙升至30度以上,赤日炎炎,左志东和刘利江两位文物普查队员照常行走在田野间。虽然普查手段科技感拉满,但是田野调查,依然需要队员们付出艰辛努力。

  时间紧,任务重,库伦旗文保中心每天派出两个小组进行田野调查。左志东说:“库伦旗地形比较复杂,山沟较多,有的地方车走不了,得步行好长时间才能找到‘三普’的中心点,目前地里玉米差不多40厘米高,过段时间长高了,就不能在地里走了,所以我们节假日不休息,每天早晨8点前出发,路途远的地方带方便的食品,中午在野外吃一口,休息一会儿,不能把时间耽误到路上。”

  左志东和刘利江在一个小组,行走在田野间,两人手持专业工具,挖掘土层时,不放过任何文物线索。在距离城墙不远处的土层里,两人发现了零星破碎的文物残片,辨认一番后,两人将这些碎片放进车里,准备带回文保中心深入研究。

  田野调查会发现很多文物残片,这些残片大多是低级别文物,但是低级别不意味着低价值,很多低级别文物所蕴藏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每个遗址的标本都要带回来,编号入库,用于日后研究。”左志东说。

  田野调查主要是对“三普”的文物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保存状况等进行核准复查,同时记录新发现的遗址遗迹、文物碎片。

  库伦旗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富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库伦旗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94处,其中国家级4处,自治区级7处,市县级41处,未定级文物点242处。1988年,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者对灵安州城遗址进行了详细勘察,出土了瓦当、陶饰件、瓷器、铜画押印、石佛等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出土的一方紫铜阳刻九迭篆文“灵安州刺史印”,为该城定名提供了确凿的佐证。2013年,灵安州城遗址被确定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伦旗博物馆馆长杨卫东说:“‘四普’田野调查将持续一年时间,田野普查结束后将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全旗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根据普查成果,适时将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核定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田野调查是对本地区文物资源的全面梳理,从5月份开始,全区各盟市“四普”工作都进入田野调查阶段。全区文物普查队员们迎朝阳出发,踏月光而归,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捕捉文物点信息,为将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盟市专线
“四普”一线有科技狠活
六大举措守护师生“舌尖安全”
内蒙古非遗文创亮相黑龙江
“潮”玩老街,品味古韵
阿拉善定远营书香浓郁
档案怎么查用?方法在这里!
二十家子村种植模式的两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