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产生与发展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汇集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瓷器的出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元青花瓷器的创烧更是打破了中国制瓷业的传统格局,使中国瓷器从素面装饰进入到以釉下彩绘为主流的新阶段,开启了中国瓷器烧造的新纪元。
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特别重要的艺术价值,自从有了元青花,瓷坯器型的主体地位与重要性便退居其次,器上绘制则成了主要价值的体现。
元朝时期,海外贸易十分繁盛,当时和中国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海上贸易的范围东到高丽(朝鲜)、日本,西达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从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经贸繁荣兴盛、文化多元宽松,极大地提升了元朝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生产的非凡创造力。做工精细、画工精湛、色彩艳丽的青花瓷器大批远销海外,成为元朝政府扩大对外商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的重要商品支柱。
公元1278年,元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官府用瓷器的“浮梁瓷局”,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汇聚于景德镇,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高岭土的发现和利用使景德镇的制坯技艺由单一的瓷石配方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升了瓷坯的硬度,为大件瓷器的成功烧造奠定了基础。清代龚轼在《陶歌》里用“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赞颂元青花瓷器磅礴大气的造型、酣畅自如的绘画、浓艳明丽的色彩。
元朝频繁的对外交往和发达的海外贸易,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元青花的发展、成熟,元青花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结晶。
(作者系包头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