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农田 探索旱作农业增产增收路

赵沛义
  1997年7月17日,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土壤和植物营养 专业毕业的赵沛义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武川旱作农业试验站。工作期间,他一年200多天走乡间、下农田,早出晚归“两头黑”,饿了就靠方便面、面包、咸菜充饥,渴了就喝一碗井水。“工作27年,有22年是在试验站度过的,艰苦坚守最终有了回报。”赵沛义说,“让旱坡地丰产,始终是支撑我常年坚守农业生产一线的强大动力。”

  从试验站学科带头人到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沛义数十年如一日以站为家,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他初心如磐,勤于钻研,找准目标就勇往直前,成长为我区农业科研领域代表性领军人物。在武川县、清水河县、敖汉旗等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他发明了垄沟微地形耕作集雨办法,明确了旱作马铃薯、玉米和向日葵水肥供给模式,创新了施肥集成技术。研发的旱坡地渐成式等高田耕作制,为旱作区农作物耕种提供了示范栽培样板,让“三跑田”变成“三保田”;研发的防沙型带状留茬种植技术,推动形成油菜、莜麦和草谷子与马铃薯带状防风蚀种植模式,填补了北方马铃薯农田冬春季风蚀防治技术的空白;领衔熟化垄沟种植技术并配套发明了开沟起垄覆膜播种农机具,形成了农艺农机一体化集雨种植新方法,彻底解决了栗钙土地区石头多、播种易卡机问题。他自主研发的“风蚀圈”农田风蚀定量监测方法得到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K.J.Stigter(前世界气象组织委员会主席)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赵沛义参与和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在全区3000多万亩旱坡地改造中得到普及应用,累计推广丘陵单元综合治理和防沙型带状间作轮作种植1623.5万亩,增产粮食70239.5万公斤,新增产值约8.9亿元,使粮食丰产、生态改善、农民增收致富。赵沛义在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就以优异的成绩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先后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参与和主持了4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主参编专著10余部,研制地方标准14项,取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达40余件。

  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决心不辱使命、乘势而上,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重大技术革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林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理应如此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苦练苦战 冰上竞速彰显奋进的力量
潜心攻关 用科研力量守护国民健康
攻坚克难 执创新之笔书写科技人生
匠心育人 焊花飞溅处绽放人生华彩
扎根农田 探索旱作农业增产增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