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歌嘹亮”亮点何在?

  ◎王芳

  “村歌嘹亮”2024内蒙古村歌大擂台落下帷幕,大赛推出了全区各地优秀歌曲,给文艺舞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提升和繁荣内蒙古基层文化、唱响内蒙古的同时,也引领了基层文艺创作的方向,为以后“村歌嘹亮”歌曲创作及其评选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村歌嘹亮”点亮乡村,点亮内蒙古,点亮生活。参赛和入选的优秀作品紧紧围绕强基工程这一主旨,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村歌嘹亮”擂台赛聚焦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和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通过深入挖掘展示流传在北疆大地上的村歌艺术资源,进一步激发新时代乡村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构建各族干部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这次大赛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既是内蒙古最美村歌,也是内蒙古好声音,用歌声讲好内蒙古乡村故事。通过“村歌嘹亮”唱出了新时代内蒙古乡村振兴的风貌。我国词作家乔羽先生曾说,中国歌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密切地相联系着。每个历史时期,它都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唱出过时代的强音。这是中国歌词界的骄傲,也是中国歌词艺术的最优良的传统。本场比赛最终选出最美村歌10首:《美丽的哲里木我的故乡》《纳林陶亥好地方》《美丽富饶的白音朝克图》《山药蛋儿》《一溜湾情思》《蔚蓝察尔森》《我的家乡巴音乌兰》《美丽乡村》《固阳有个文明村》《吉祥洒满大草原》;优秀村歌10首:《稻香记忆》《来沙漠看海》《风起无定河》《一城一画》《霸王河 母亲的河》《梦起飞的地方》《梨花开时等你来》《富饶幸福麻斯塔拉》《稻花香里汉古尔河》《巴彦浩特的夜》。这些村歌最大的一个亮点是赞美家乡,歌唱新生活,体现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村歌嘹亮”擂台赛突出村歌嘹亮鲜明特征。“村歌嘹亮”项目为何能够点亮乡村,点亮内蒙古,点亮生活。村歌意味着具有地域标识性的作用和意义,她不仅仅是在传承和振兴乡村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借助于“村歌嘹亮”展示一个地区独特旅游资源、物产资源,振兴乡村经济,以一地风物凸显民族特色、本土特色,以音乐形象展现生活画卷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些歌曲中有纳林陶亥、白音朝克图、一溜湾、察尔森、巴音乌兰、麻斯塔拉、无定河、霸王河、汉古尔河、乌海湖甘德尔山、万胜村等具体地理定位,有纳林陶亥历史文化的厚重,民族团结情深,也有乌兰察布一带山药蛋的味道,有大兴安稻花飘香,有民主村的梨花香雪海,这些无一不带着乡野泥土的芬芳,有村歌的属性。这些歌曲之所以嘹亮,就在于思想情感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歌词接地气,便于演唱、便于记忆、便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村歌嘹亮”源于基层,深刻体现了文艺的人民性。

  三、“村歌嘹亮”擂台赛体现出较高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结合。歌曲是文学(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歌词是为听而写,为唱而写,不是为读而写。抒情是歌词最基本的,也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情感的表现力是一首好歌最重要的因素。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要有优美动听的旋律,好的曲调,歌词还应该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诗。歌词就是能唱的诗。因为人们在听一首歌或者唱一首歌时,不仅只听(或唱)歌曲的曲调,同时还要听歌曲中所呈现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都是让人们的情绪通过歌声而产生强烈的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歌词必须与乐曲完美的契合,歌词是更加音乐化的诗。而一首好歌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象则集中表现在这一作品的音乐主题上。“村歌嘹亮”大部分作品的歌词都有诗意性,优美而抒情,语言朴实而又不失含蓄,通俗易懂与诗意性兼而有之,旋律简单而又不失优美婉转流畅。例如《我的家乡巴音乌兰》“祖先的套马杆伸长的渴昐”;《稻香记忆》 “每个稻花飘香季节总是想家,因为牵挂着稻田里的爸妈”“每个稻花飘香季节总是想家,那缕清香捧在手里,那是家的味道,熟悉的记忆”“小时候家里最忙的人是老妈,老爸还在田里没有回家”;《霸王河 母亲的河》 “唱不尽母亲河的水 叫一声娘,感恩你纯净的乳汁哺育我成长”;《梨花开时等你来》“每到三月梨花开,我在村口等你来”。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自然朴实,有温度,有真情,直抵人心,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歌词、旋律与听众能够在一个频道上。

  “村歌嘹亮”擂台赛在挖掘传承内蒙古经典歌曲丰厚资源的基础之上融入了现代元素,艺术表现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最有代表性的是《稻香记忆》歌曲引入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诵读,提升了作品的文化传承性,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和诗意性。《山药蛋儿》现代通俗歌曲流行的Rap说唱与土里土气的土豆歌词组合在一起,这种后现代式的反差混搭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力,让村歌也充满律动,现代感十足。《吉祥洒满草原》通俗唱法有摇滚风格,体现在情感的爆发力和艺术张力。歌词情景交融,画面感很强,既有听觉和视觉形象融为一体,也符合当下多媒体传播视频音频同步结合的特点。有情感的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便于流行传播开来。

  “村歌嘹亮”擂台赛继续提升创作水平,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向经典迈进,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借力:

  一、扩大视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寻找灵感,寻找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多元化。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符号,都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像《纳林陶亥好地方》提到了朱开沟文化、战国秦长城等文化地理标识。

  二、从传统民歌中汲取养分。民歌和经典歌曲之所以能够流传广泛,世代传唱,其一是感情真挚,能够打动人心;其二是语言的通俗性鲜活性,形象、生动、幽默;三是地域性民族性,浓郁的乡土气息。内蒙古民歌资源非常丰富,无论从情感表现还是音乐调式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

  三、从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中汲取养分、从古今中外优秀歌曲中汲取养分。同样是写梨花的作品,非常流行的《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就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四、创作者要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和音乐理论基础。歌曲创作是歌词(文学)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有自己的创作规律和审美取向。诗词作者和理论家毛翰说:“歌词应该是真诚的、睿智的、诗化的诉说,借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引领,直抵人心,让听众获得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作为词作者要当好“半个”作曲家,对歌词歌曲的曲式结构有个总体的安排,歌词和旋律必须达到相得益彰。有些歌词比较空泛,抒情性诗意性欠缺,结构安排、旋律与歌词之间的匹配不够和谐完美,影响了歌曲的整体性效果。

  “村歌嘹亮”创作者要了解不同地区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情感需求、欣赏口味。中国的十几亿人口里面,生活在城镇、乡村的,大约占总人口的60%—70%,城镇、乡村的音乐听众人数非常可观。这批听众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生活在中小城镇,或者乡村,听众的乡土情结比较浓厚,对当地乡土文化比较依恋,那是他们的生活根脉之所在,乡情、乡音、乡愁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情感表达,可以唤起历史的记忆,凝聚人心,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内蒙古幅员辽阔,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浸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风格多样、特色鲜明,各个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本土经典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草原我的家》《敖包相会》《呼伦贝尔大草原》《天边》《彩虹》、山曲《夸河套》等,他们有的是专业作家创作,有的则是源于民间小调,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是能够触动心灵的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希望内蒙古的“村歌嘹亮”大赛继续深耕细作,用美好的音乐助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书写北疆文化好景观,让“村歌嘹亮”呈现更多的亮点,越唱越嘹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村歌嘹亮”2024内蒙古村歌大擂台观后
~~~
~~~——“2024中国青年版画家提名展”随想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三项计划”在行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 特刊
   第06版:呼伦贝尔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视界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用歌声唱响内蒙古乡村故事
“村歌嘹亮”亮点何在?
青春飞扬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