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丽蓝图在乡村擘画

  □钟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部教授张孝德所著的《大国乡村:乡村蕴含中国式未来》,站在新的高度,从哲学的独特视角,系统阐述了乡村发展之“道”,对中国乡村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本书从走出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和文明模式开篇,用发展的眼光重新阐释了“三农”的内在含义,以及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物质消费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作者呼吁人们回归传统,重新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作者看来,离开乡村无法读懂中国式文明。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对我们的乡村存在着误读,认为凡是乡村,就是贫穷落后的所在。而在我国古代,“乡”的本意是指两个人相向对坐、共同进食的温馨场景。这样的一个“乡”字告诉我们,中国古老的乡村是一群人生活的地方。而西方的“农村”,则是相对于城市存在,属于城市的附属地区,是一个为城市提供粮食生产进行农业活动的地方。由此可见,西方乡村突出生产功能,中国乡村突出生活功能,一词之差的背后,实则蕴含着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的乡村必将在新时代大有可为。书中认为,从乡村启航的生态文明具有城市不具备的诸多禀赋优势:一是乡村蕴含着生态文明所需的文化与智慧;二是乡村拥有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本,具有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优势;三是乡村拥有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低碳健康生活方式;四是具有充分利用新能源、实现清洁能源的独特优势。作为孕育未来新文明的乡村,自然也孕育着未来的新经济。正在兴起的乡村绿色经济,是生命友好、自然友好、社会友好的“三好经济”。“三好经济”是自然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新财富经济。未来新乡村经济不排斥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与共生协同的多样化新业态经济。

  此外,乡村还将是未来新文化的启蒙之地。从技术为王转向文化为王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人类生命的再度觉醒与启蒙,而能够为当代人类提供生命觉醒与文化启蒙的地方,不是城市,是乡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教育是文明的母体,任何一个新时代的开启都是从教育改革开始的。几千年来,中国走的是一条教育强国、智慧化人的教育之路,而奠定基础的,是源自乡村、让教育重新回村的新思路。

  乡村是中华文明之根,不仅蕴含中国智慧,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以此作为考量,乡村振兴的另一个使命是迈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它将再度从乡村开始。未来新文明将是城乡互动,共同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文明是一个诗意乡村、温馨小镇、田园城市多样化发展的新文明,这样的文明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童年少年在乡村完成做人教育,青年周游世界、中年在城市创业,老年回到乡村养老、享受人伦之乐、一生幸福的城乡共生的新文明时代。

  令人自豪的是,中华文明在今天的中国古村落中仍然“活着”,中国乡村有代代相传的家谱,而中华文明也有一部留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图谱。抚今追昔,第一次农业革命,为人类贡献了多样化物种与多样性文化;第二次农业革命,为当代人类贡献了高效率的农业;正在孕育的第三次农业革命,也是回归乡村的社会农业、回归多样化的文化农业、回归公平共享的普惠化农业。可期的是,如此的农业革命将带来中国乃至世界乡村文明的复兴。大量的事实都表明,中国将成为第三次农业革命的动力之源,这是有着几千年农耕智慧与农耕文明的中国为未来世界的重要贡献。

  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壮丽蓝图在乡村擘画。需要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守正创新的新格局,本书则详细阐述了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未来的道路上乡村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为读者廓清迷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先锋
   第08版:阿拉善高新区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出彩
◎书架
壮丽蓝图在乡村擘画
夏韵悠悠入诗来
执剪而舞 弄纸而歌
学用家学智慧 传承良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