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村西北、阴河左岸的洞子山顶部及南坡的三座店石城遗址,西为临河断崖,北与阴河左岸的山脉相接,南为阴河河谷,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座店石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评“2006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获2006至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三座店石城遗址是夏朝至商朝时期的文化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山城类型,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遗址由东、西两座并列的石城组成,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布局清晰。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为配合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座店石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遗址布局基本属同一层面,总揭露面积1万多平方米,包括大城的绝大部分和小城的全部。大城城址形制较大,北高南低,小城紧傍大城东侧,略呈长方形,北、东、南三面均有石的城墙和马面,西面有一道列石作为大小城之间的界限。
其地层堆积第一层为表土层,土色发黄,由风沙沉积形成,包含少许晚近时期遗存。第二层呈灰褐色,是在长期的自然营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地层内包含铁链铜链等战国至汉代遗存。第三层呈灰白色或浅褐色,为遗址使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内包含陶片、石器等大量遗存。
遗址大城北墙两侧用石块包砌,中间填黄土,墙体外高内低。墙体外侧布有15个马面,平面大体呈马蹄状,体量高大。马面石壁与墙体石壁交错砌筑,坚实紧凑,向上渐收。
大城内发现两条南北向主干道,其中一条通向中心院落。中心院落南部建有石砌关门,关门南段两侧地面各安放一块凿有圆窝的石块,窝内磨痕明显,为安放门轴所用的门白石,因此推测关门当时可能装有双扇开启的大门。地面铺砌石板,踩踏痕迹清晰可见。
城址内的房址有双圈石砌房址、单圈石砌房址及半地穴式房址三类,其中以双圈石砌房址数量最多,单圈石砌房址次之。石砌建筑遗迹分布在同一平面,仅在大城东部坡底地区堆积较为复杂,有叠压、打破现象。双圈石砌房址平面呈双圈圆形,墙体均用石块砌筑。内圈为居室,室内有泥土筑成的居住面,基本保持水平,且较为平整,个别抹有白灰面。居住面上有用火痕迹,并留有陶罐、高等器物残片。柱洞发现极少。居住面一般不止一层,多者达三四层。内圈与外圈间为回廊一周,中间多有隔墙。回廊内发现局部加工的硬面,但与室内居住面不同,平面不是水平的,有烧烤用火痕迹。在房址的南侧或东南侧,发现有台阶状砌石,其上踩踏痕迹明显,可能为出入房址的通道。
内窖穴平面多为圆形,直径1至2米。较大的窖穴,底部加工成硬面,有的垫土,有的抹草拌泥。部分窖穴底部发现有1至2个柱洞。窖穴内出土有陶器残片及石器等。城址内还发现有少量灰坑,较浅,平面不规则。
遗址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数百件,其中多为陶器、石器,骨器较少,玉器最少。陶器以灰陶为主,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夹砂陶有灰、灰褐、红褐等色,器型有鬲、甗、罐、瓮、罐形鼎等。泥质陶器型有鬲、尊、钵等。陶器纹饰以绳纹、绳纹加划纹为主,还有少量附加堆纹戳印纹等。石器有磨制和打制两种。其中磨制石器多不甚精细,许多为粗经打磨的半成品,器型有斧、磨石、磨棒、刀、罄等;打制石器相对粗糙,器型有铲、饼形器等。骨器数种类有锥、簪、卜骨等。
遗址内还发现岩画3幅。第一幅为双漩涡纹,局部压在石墙之下;第二幅为双漩涡纹和折线条纹组成的人面或兽面纹,刻在通道中央的一块基岩上;第三幅是一块由密集圆窝组成的图案。依据岩画在遗址中的埋藏层位,可以确认这些岩画的作画时间至少与房址同时期或更早。此外,遗址还发现两枚刻有类似文字符号的陶片,每片一个字符,作上下结构,具有典型的表意特征。
三座店石城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夏家店下层山城性质、辽西地区早期国家的出现及青铜时代的聚落考古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更深层次的多学科研究作出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