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按用途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至西周的神玉时代,玉器主要用于对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鬼神、祖先的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工具,拥有它的人是部族首领或有通神职责的巫觋(xí);第二个阶段为春秋至魏晋的王玉时代,玉器象征王权、社会地位,主要为统治阶级、贵族使用;第三个阶段是从唐代开始至清代的玉器世俗化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器不再是贵族专属用品,百姓用玉逐渐发展起来。
在神玉、王玉时代,凤鸟纹是主要的题材之一。百鸟之中,以凤为尊。关于凤,古书的记载颇多,《山海经》里有,《尚书》《楚辞》《汉书》等著作里也有。《山海经·南次三经》称:“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意思是说,凤的形象大体像鸡,身披五彩斑斓的羽毛,且羽毛花纹成字,头、翅膀、背、胸、腹的花纹像德、义、礼、仁、信五字。这种鸟是吉祥的象征,人类见到它预示天下安宁。
元代玉器上的凤纹通常以立体镂雕、多层镂雕形式出现于炉顶、带饰之上,立体感很强。这个时期的凤纹玉雕通常采用深刀及斜刀碾琢,将凤的头、颈、躯干、四肢区分开来,增强立体感。特点是凤头较大,凤冠不及前期突出,若鸡冠。目部为丹凤眼,眯起似在微笑,颇传神。脑后毛发飘扬,下颌偶见少量须髯。翅膀通常用分作两层的直线纹刻饰,也有在翅根部密布鳞片纹者。凤尾部极其夸张,多为透雕制作的浪草状,边缘常琢作锯齿形。
包头博物馆珍藏的这件凤鸟形玉冠饰颈细头大,立于玉台之上,似在引吭鸣叫。头、翅、尾造型精美传神,头冠华丽,翎毛毕现,尾部采用多层次透雕技法,雕技繁复。凤鸟本源于中国,但文中的凤鸟喙类似鹦鹉般钩曲,有可能是受到波斯风格鹦鹉纹影响。由此可见,元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增进了民族团结。
(作者系包头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