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就持续用力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作出了详细部署,奏响了以实干担当把改革蓝图变为美好现实的最强音。本报今日推出“圆桌会”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展开深入探讨,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凝智聚力。
朱晓俊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走深走实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实现这一跨越,关键在于经济结构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重大转变。作为资源型地区,内蒙古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亟需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更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条件。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就是能够促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持续突破、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能够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和活力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要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领域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努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破解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现象,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产业体系建设方面,要营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制度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逐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资源布局方面,要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资源,通过改革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有机融合。技术升级方面,要鼓励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成果赋能产业链建设,通过改革推动高水平建链、补链、延链、升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统筹经济体制各领域各环节改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建立完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各项制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经济绿色转型方面,要着力解决绿色低碳生产评价机制不健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绿色低碳消费激励机制不匹配、绿色低碳行为引导机制不到位、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完善等体制机制性问题,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民生改善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围绕完成好两件大事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科技“突围”方面,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健全新型科技管理体制,形成科技资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合理分配机制,加快构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的新型运行机制,完善创新人才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面,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不断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为支撑,构建高质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产业、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的体制机制,提升产业体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抓好自贸区创建工程,探索务实管用的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贸易、投资、金融、人员等要素流动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有机融合。
张磊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涵盖多个领域,我国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实践上充分印证了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改革和法治的辩证关系。首先,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旨在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次,改革与法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改革促进了法治的发展,法治规范和保障了改革的方向。一方面,法治为改革提供了制度框架和预期保障,确保改革措施的合法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改革促进法律的修订完善,动态调整和不断充实现有的法律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最后,坚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改革共识是推进改革的社会基础,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基本方式。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紧密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这不仅是因为法律能够为改革提供稳定、可预见、连续的法治环境,更是因为法治本身就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第一,依法改革有助于保障改革的合法性。依法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推进任何重大改革时,都必须坚持法治原则,确保改革举措合法合规,符合法治精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二,依法改革有助于提升改革的可行性。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有法律依据,还需要符合既定的法定程序。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法律对于产权保护、合同执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为经营主体提供了清晰的规则和预期;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法律对于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程序、公职人员行为等方面的规范,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关键;在社会体制改革领域,法律对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规定,能够更好地回应民众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第三,依法改革有助于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坚持以立法引领改革,在作出改革决策时,应统筹考虑改革和立法的内在联系,在改革的总体安排中纳入法治建设的内容,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坚持问题导向,立法决策应以改革的需求为重点,在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安排上,将改革项目的立法列为优先档,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要立即修改或废止,对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清理。
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依法治国要用法治手段巩固改革成果,引导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深化。改革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更需要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依靠法律所具有的稳定性、规范性、权威性,实现改革决策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旨在通过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更好固定改革成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明确各项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标准,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减少执行中的不确定性,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为改革保驾护航。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成果的不断累积为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和需求动力,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则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
范丽君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指引下,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内蒙古的对外贸易总额是1552万美元。2023年,全区进出口总值达1965.3亿元人民币。按照时下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换算,2023年的对外贸易总额是1978年的上千倍,且商品贸易种类、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高科技产品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与周边国家扩大贸易往来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国际贸易市场,贸易伙伴不断增加,由80年代初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已成为促进内蒙古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年均外贸进出口增长率达到11%。近年来,内蒙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引进来”的外商投资国别范围扩大、投资领域拓宽、大项目明显增多、质量大幅提升。2023年,全区共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3956个,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成效明显,重点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贸易形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易货贸易发展为现今现汇贸易、记账贸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新态势。合作主体趋于多元化,由最初的私营公司转向由官方及民营经贸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为支撑的多层级对外贸易发展新格局。
对外开放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内蒙古横跨“三北”、内连八省区、外接俄蒙,具有发展沿边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1992年,满洲里和二连浩特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的沿边开放城市,揭开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新篇章。经过多年发展,内蒙古已经开发开放14个陆路口岸、6个航空口岸,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占据特殊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是我区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我们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内蒙古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打造向北新优势,构建开放新格局,实现从“边陲末梢”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变。立足口岸优势,借助国家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敢于先行先试,推进对外开放平台提档升级。2023年,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满洲里综合保税区累计进出口283.2亿元,增长122.1%,拉动全区外贸增长10.3个百分点;同期跨境电商进出口45.6亿元,增长261.8%。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构建口岸与域内中心城市、枢纽城市高质高效协同发展新模式。主动对接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全方位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实现经济要素的集聚集散,助力构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良好生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新征程上内蒙古的开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一路走来,内蒙古开放的步履更加坚实,书写了向北开放的精彩篇章。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为内蒙古发展“量身定做”的指导性文件,给内蒙古的发展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意见》为纲领,以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契机,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为重点,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把自贸区创建工程作为今年开放工作的头等大事,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基础性改革事项和高水平开放举措,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解压松绑”,为绿色产业“搭桥铺路”,让新型科技产业“安家落户”,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王晓明
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除阻碍、畅通体制机制,进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转变,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在更短时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我们必须牢牢牵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在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打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考虑广度,也要注重深度。“全面”改革就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建等多领域改革,注重各领域改革之间的联动和系统集成,形成改革强大合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深化”改革则是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使劲发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和新质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对于内蒙古而言,要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状况,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内蒙古能源资源富集、农畜产品质优,应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禀赋特点和比较优势,抓住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到传统能源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要有效发挥农牧业比较优势,培育和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改造升级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农牧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方向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涉及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资本、服务、人才、技术、数据等构成要素的跨境配置和创新性发展,也涉及制度变革、体制改革和机制调整等新型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内蒙古区域优势明显、开放条件得天独厚,要主动融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球创新要素链和创新网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科技资源,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打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积蓄新动能。要抓好自贸区创建工程,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和质量,提升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水平和层次,提升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吸引力,进而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实现自身创新发展。要持续加强对外创新合作与交流,畅通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的链条和节点,促进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成果充分共享,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
打造向“新”而优的一流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谋划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重大改革措施,按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内蒙古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发挥好政府在提供基础性制度、基础性市场设施、要素资源市场化方面的积极能动作用,按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调整完善政策体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聚焦智能化和数字化,提升服务效能和水平,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