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群众的温暖

00:00 工人连夜赶工,进行路面恢复工作。
01:30 工人在赶工间隙吃上热乎的饭菜。
02:00 工人正在切割管道。
07:00 施工路段迎来了早高峰,大家秩序井然。
11:00 在“温暖工程”施工现场,工人打手势与工友配合,指挥挖掘机作业。
13:00 工人身穿雨衣,在搭好的遮雨棚下工作。
15:00 工人在沟槽里作业。
17:00 焊工在进行管道焊接。
18:00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乌兰察布西街部分路段工程已经完工。
  “24时”记

  开栏的话

  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主角。一天24小时,每个瞬间都有精彩的故事上演。即日起,内蒙古日报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记》,带您走近各行各业工作者,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属于他们的每分每秒。

  □文/本报记者  李超然  

  图/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夜幕降临,城市渐入梦乡,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街的“温暖工程”施工现场依旧繁忙。24小时轮转不停,工人们用坚持和拼搏绘就出一幅温暖画卷。

  9月13日凌晨,见到工人郭水龙的时候,他手持铁锹,正在沟槽内进行加固作业。“为了按时完工,施工队24小时不停,大家倒班干活。白天路上人多,大型吊车开不进来,施工进度难免被拖慢。趁晚上路上没人,我们能多干一点是一点。”郭水龙说,他所在的夜班班组是从19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5点。说话间,一辆面包车驶入工地,司机下车招呼工友吃饭:“来吃饭啦,今晚是肉勾鸡。”凌晨1点,忙碌的工友们吃上了夜宵。

  夜宵过后,郭水龙和工友们拿起工具,跳下沟槽继续赶工。茫茫夜色中,铁锹挥动、焊花四溅。

  经过一夜的忙碌,与晨光一同出现的,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随着早高峰的到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兴安南路与大学路交会口南侧,占道施工让可通行道路变得狭窄,来往车辆、行人不得不减慢速度,在交警的指挥下沿着指定的路线通行。在这个人流与车流密集的时刻,大家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秩序感。

  早晨7点多,车流的另一侧,工地上的早班工人早已开始工作。吆喝声、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24小时不停歇的工人,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早高峰”。

  工人们争分夺秒、加速赶工,让大家看到了“温暖工程”的速度。9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乌兰察布西街与昭乌达路交会口西侧,开挖的路面已经做好管道铺设,并进行了回填和路面恢复,车辆、行人畅通无阻。

  最近呼和浩特市接连下雨,在呼伦贝尔南路帅家营、乌兰察布东街、东影路段、呼伦贝尔北路与成吉思汗大街交汇口等多个施工现场,不少工人穿着雨衣、雨鞋,冒雨作业。为了不耽误工期,他们会根据降雨强弱合理安排施工,如没有特殊情况,每个工地24小时都有工人在岗。

  内蒙古冬天严寒漫长,供暖保障是民生大事。2023年12月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在内蒙古全区部署实施“温暖工程”,在热源、热网、热力站等方面同时发力,解决部分地区供暖不足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温暖工程”启动以来,内蒙古聘请全国供热协会专家46名,对各地项目进行全方位专业指导,12个盟市均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具体实施方案。

  截至9月14日,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已经开栓供暖,其余各地“温暖工程”已陆续进入收尾阶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思·享
   第08版:出彩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影像力
为了群众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