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到金属称量货币、铸币,直至纸质货币,中国的钱币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时期,是四川的“交子”。起初“交子”只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存款人把金属货币存放于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货币的数额写在用桑树叶做的纸质券面上,交存款人保存,作为取款时的凭证。存款人提取货币时,每贯付给铺户三十文钱的利息作为保管费。“交子”是四川土话,意思为票证、票券,在四川境内流通了80年,比西方国家发行的纸币早六七百年。
世界上最早在全国流通的纸币是元钞,即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中统元宝交钞”。元朝初期,纸币发行仿宋金两朝,由地方自行印制,不在全国流通。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发行统一通行的“中统元宝交钞”,终止各地自行发钞行为。“中统元宝交钞”与银钱并用,后来由于各种因素,该钞逐渐贬值。于是,忽必烈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实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当时,元朝尚书右丞叶李将原在南宋末年献过的钞样略作变动,改为“至元通行宝钞”,受到忽必烈的嘉许,于是“至元通行宝钞”发行,俗称“金钞子”,与“中统元宝交钞”并行,规定“至元宝钞一贯,当中统宝钞五贯,新旧并行,公私通例”。
为了护航“至元通行宝钞”流通,元朝廷还采纳了由叶李拟定、尚书省颁行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十四款。该条划制订了关于钞票发行和流通方面的规定,包括元代纸币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与重要规定,周密详尽,直至元朝末年还有效。《至元宝钞通行条划》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纸币制度条例,对后世的纸币流通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海山发行了“至大银钞”,仅用了一年。至正十年(1350年),元惠宗发行“至正交钞”,只用了18年。而“至元通行宝钞”从1287年发行,直到元朝1368年灭亡,一直在流通,是元代影响最大的纸钞,也是元代流通中最重要的货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将元代纸币进行了详细描述,引起欧洲人的注意,西方开始借鉴和模仿中国纸钞。
阿拉善博物馆“大漠胡杨·北疆热土——阿拉善通史陈列展”展厅,就珍藏着一张“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纸钞。该纸钞1990年被一位牧民在黑城遗址附近发现后,由额济纳旗文管所收藏。1992年8月,阿拉善盟文物站征调了“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纸钞,由阿拉善博物馆收藏。2004年10月21日,这张纸钞作为黑城遗址出土的中国早期货币实物标本,由内蒙古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
黑城遗址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约35公里、纳林河东岸荒漠中,在历史上开发较早,西汉初期就在此大兴屯田,移民实边,黑城及其附近弱水两岸的膏腴之地,就是西汉初所设居延县和居延都尉府治辖的主要农业区域。隋唐时期,曾在居延旧址的基础上先后设置过同城镇和宁寇军戍守。西夏,这里是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胡军司的驻所。元朝建立后,在此设立亦集乃路。据黑城出土文书记载,元代,亦集乃路从事商业的各色人等均有,甚至当地的官吏、驻军也参与经商,买卖人之多是亦集乃路的一大特色,市面流通的钞券中,使用时间长、信用好的是“中统元宝交钞”和“至元通行宝钞”。到了元代晚期,通货膨胀严重,仅有“至元通行宝钞”和“中统元宝交钞”在市面上流通,而且面额很大。
黑城遗址附近从元末明初到清康熙年间,已经没有人居住。今天,我们通过黑城遗址发现的“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纸钞,了解到元代纸钞的形状、文字、图案、花纹、印押等情况,更了解到它让世界看向中国的历史价值。
(本版图片由阿拉善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