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斯太遗址成野外考古大课堂

  在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以西25公里的东海尔汗山的丘陵山地中,有一处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遗址散发着无穷魅力,是大众感知远古文化的野外大课堂。该遗址因呈穹隆状突起,顶上耸立着一块方形的巨石,其山峰顶因风力剥蚀呈蘑菇状,貌似古代官帽上的顶部装饰,洞穴因此得名金斯太(蒙古语,意为“官帽”)。

  金斯太遗址坐落在海拔约1400米的花岗岩丘陵山地上,东北约50公里分布的稀疏林地处于大兴安岭余脉,遗址东南约6公里处有本布根淖尔(湖),东面9公里有西北—东南流向的高原内陆河杭盖郭勒河,周围水源丰富,其西、西北、东南均有泉水出露。除了具有丰富水源外,遗址附近古人类可用的玄武岩等石料,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奠定了古人类在这里生存的基础。

  文物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经科学发掘,金斯太遗址对于研究古人类的迁移、出现、传播、交流等具有重大意义。据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金斯太洞穴被确定为一处考古遗址。2000年至2001年间,由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锡林郭勒盟文物站和东乌旗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80余平方米,揭露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2012年至2013年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站、东乌旗文物管理所对遗址展开第二次发掘,主要出土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石器、断块等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两千余件,获得了遗址完整的年代和文化序列。2021年到202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联合锡林郭勒盟博物馆、东乌旗博物馆组织考古团队经过约4年的考古发掘,陆续发现了石制品、动物骨骼、装饰品、陶片、青铜件等。截至目前,每年均有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期,期间均有重大发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锋是第三次金斯太遗址考古发掘队的领队,他说:“金斯太遗址是中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洞穴遗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丰富文化遗存。通过对2012年至2013年间金斯太遗址出土的考古遗存研究表明,金斯太遗址是目前中国北方距今5万年以来,年代和文化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之一,其蕴含的学术价值巨大。”

  在李锋眼中,第二、三次考古发掘工作中一些新的发现也十分有意思。考古人员在发掘和筛选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黑曜石制品及海贝,预示着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先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和青铜时代曾经有过远距离的物品交换和文化交流。

  考古发掘成果证实,金斯太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的发掘,填补了内蒙古中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金斯太遗址出土材料丰富,文化遗存独特,学术价值重要,保留着5万年以来不同时段人类生存、演化等多方面考古证据和古人类迁徙、交流、融合的遗传与文化密码。

  金斯太遗址文化层之厚,出土的遗物种类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在同类遗址中很罕见。经过对中下部地层动物群的初步研究发现,动物群始终反映着大陆性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环境为主的特征,具有典型的区域性,为研究内蒙古高原东部及大兴安岭西麓古代自然地理环境,揭示不同时期文化、经济形态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2004年,金斯太遗址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的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中,金斯太遗址榜上有名。

  东乌旗博物馆馆长苏德那木介绍说:“目前,遗址洞穴入口处周边已进行围栏式封闭,并安装有监控设施,待所有发掘完毕后,将对这一草原上的明珠进行有序利用,使其成为新时期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的野外生动课堂。”(王林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通辽
   第09版:社会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影像力
优质种羊助力养殖户增收
林下生金显成效 绿富双赢有路子
示范推广 科技创新生态治理 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智能决策 生态伙伴持续增扩 场景产品不断丰富
落地见效 以旧换新政策出新 消费市场热潮涌动
“五个提高”助推社保扩面提质增效
多措并举 为民执审办实事 保障民生促发展
金斯太遗址成野外考古大课堂
携手发展 跨区通办持续发力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科技赋能 跨境物流加速疾驰 “一箱到底”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