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俯身基层 “泥腿子”下田农技薪火相传

  在乌梁素海南岸现代示范园区,刘俊正在为园区建设主体做总体规划:“今年这里要推广玉米精准调控密植高产技术,亩均达到7300株以上;要建设看禾选种平台,展示玉米新品种;要展示辣椒和番茄机械化种植技术……”

  刘俊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33年来,扎根基层,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走遍了乌拉特前旗的每个村落,先后承担实施了国家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多个项目,为全旗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并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1991年,刘俊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然而,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让他时时感觉力不从心。为了精益求精,他攻读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技术研究生。2010年,又赴日本国际自然农法研究开发中心学习,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理念带回国内。“就拿地膜覆盖技术来说,20世纪70年代,这项技术才从日本传回国内,我们比日本晚了20多年!因此,走出去学习很有必要。”刘俊说。

  刘俊有着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他的意识里,根本没有什么周末和节假日。烈日炎炎的夏日,他在田间地头做调查研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天寒地冻的冬日,他又为农牧民做技术培训,早出晚归;“五一”时,大家都在享受长假,他却奋战在高产创建工作第一线;国庆假日,他又忙碌着测产验收……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书写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为农情怀。

  2019年,刘俊带领团队首次把智慧农业引入乌拉特前旗,以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全程可追溯化与虚拟可视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中单一农户难以应对自然风险的现状,还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帮助农民有效降低各项成本,保障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刘俊精通业务,服务态度好,2011年,被聘为自治区12316农技热线专家组成员,农民们经常给他打电话或上门咨询农业技术,他都详细耐心讲解,直到他们满意为止。“有一年,我家的西瓜出现了病害,他到地里看完后对症下药,每个星期都会来地里观察,最终保证了当年丰收。”新安镇先进村村民赵慧感激不已,“刘老师义务帮助了我们十几年,没有他,我们的损失不可估量。”

  30多年来,刘俊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中,累计建设100多个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20多个,开展试验示范500多项次,推广农业生产适用增产技术200多项次,累计指导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11.25万亩,推动乌拉特前旗粮食种植面积从100万亩增加到了18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了30亿斤以上。

  从参加工作至今,刘俊每年亲自带队深入全旗各村社讲授实用增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办法、介绍典型致富经验,累计召开科技培训会500多场次,指导《金色田野》农技讲座栏目40多期,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勤奋努力,刘俊获得多项荣誉与科研成果,但他始终不骄不躁、兢兢业业。“作为一名党员,我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初心不变。我已经54岁了,不能让农业技术断了传承,我要做好示范推广,让乡亲们多学技术、多打粮、多收益,我期盼和大家一起在故乡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收获满满。”刘俊动情地说。(薛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闯新路 进中游 万马奔腾向未来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视界
   第09版:悦读
   第10版:旗县融媒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出彩
久久为功 沙海博弈“大漠绿”见证执着
知行合一 以考古之光照亮文明之源
俯身基层 “泥腿子”下田农技薪火相传
播种育人 以滴水之功诠释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