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孟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高屋建瓴地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努力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添砖加瓦。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巨大挑战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才能构建出具有现实性、创造性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

  聚焦坚持“两个结合”,筑牢文化自信思想根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个结合”,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使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重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表达,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在内涵上有契合之处,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打开了理论创新的空间,使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权,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思想支撑,巩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推动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经验和当代实践,从中国道理中总结出中国经验,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聚焦北疆文化研究阐释,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北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蒙古的具体体现。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是内蒙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区、讲好北疆故事、提升内蒙古正面形象的有力举措,是推动各族干部群众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强化使命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北疆文化内部各文化要素之间、北疆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北疆文化的精神价值、北疆文化与内蒙古文旅融合发展等重大课题为研究重点,持续深入做好北疆文化研究阐释工作,努力让北疆文化这一地域性文化品牌的理论内涵更加丰富、实践路径不断拓展。要让植根在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加速迈进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8版:理应如此
以“四减”举措赋能基层干部干事创业
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
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