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

  【原典】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欲尽,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释义】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出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命令州郡举荐贤才的诏书。

  诏书的大意是: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有些马狂奔踢人,却能日行千里;有些人时常被世俗议论讥讽,却属于建功立业的奇才。对于这些可能导致翻车的马匹以及放荡不羁的人才,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和使用。现在命令各州县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荐官民中有特殊才干、能做将相和出使辽远邦国的人。

  这道诏书短短68个字,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征召人才的标准及特质,第二层指出对待卓越人才应取的态度,第三层命令全国上下积极举荐特异人才。三层意思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实为千古诏书之典范,充分展示了汉武帝的胸襟和气势。

  汉武帝自诩为“常人所异”的帝王,其一生所用多为“非常之人”,所做多为“非常之事”,所成多为“非常之功”。故《汉书》赞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而在这一连串的“非常”背后,有个更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汉武盛世这个“非常之世”。

  【启悟】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我国历史上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为国之本”的道理,留下了“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等诸多真知灼见,以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等选贤任能之法,文王渭水访贤、周公吐哺礼贤、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美谈也流传至今。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回顾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每一项重大创新成果都凝结着科技人才的倾力付出。因为有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核潜艇人的艰辛求索,中国人的核潜艇梦才得以开花结果;因为有钱学森等一批火箭专家团队的潜心研究,我们的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技术才最终一飞冲天;因为有袁隆平等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执着耕耘,才会有超级杂交水稻的问世……历史和现实证明,科技创新的征程上,集聚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内蒙古要想以非常之功推进科技创新,打好科技“突围”这场硬仗,尤其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勇于出硬招、舍得下血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区上下要筑巢引凤引才聚才,厚植沃土储才育才,知人善任用才留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并且真正让这些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育得出、带不走,从而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只要不遗余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突围”工程中来,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我们就能够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哈丽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聚焦两件大事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特刊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旗县融媒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识得破”与“忍不过”
对口帮扶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
【辣语】
性格测试何以成了招聘“硬杠杠”
让博物馆文物有“料”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