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形成互利共赢新格局

  【核心提示】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区域间物质和信息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与其他省区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内蒙古的区域价值,积极主动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建立产业转移承接、资源协同互补、人才交流互动的协同模式

  □李莹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创新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对于内蒙古而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区域间物质和信息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与其他省区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强互补性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内连八省区、外接俄蒙、毗邻京津冀,肩负着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使命任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农畜产品和清洁能源。近5年来,内蒙古农畜产品在京销售额增长近10倍。内蒙古还是北京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年输送北京的电量约151亿千瓦时,保障了北京40%以上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需求。此外,京津冀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大幅改善,2023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六成左右,这与内蒙古坚决落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任务、拱卫京津冀生态安全有着密切联系。

  从另一方面看,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对短缺。自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借助北京充沛的医疗、教育资源,内蒙古主动对接融入,着力落实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医疗倍增计划”,以集团化、组团的方式与北京多所知名高校、医院深度合作,推动京蒙教育医疗协作再上新台阶,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上名校。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重视科技创新。近年来,通过建立科研基地、实践基地、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担国家和地方研发项目等方式,京津冀地区为内蒙古输送了大量科技人才,有效助力“科技兴蒙”行动。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动能正在向内蒙古涌动、集聚。此外,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实现了差异互补,内蒙古吸引了一批京津冀地区的优质企业。京蒙协作过程中,累计有282家北京企业走进内蒙古。2023年,内蒙古在北京与中央企业就深化合作进行座谈,并举办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推介及项目签约仪式,来自京津冀地区78家企业的负责人现场签约项目80个,协议总投资2434亿元。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这就需要把京津冀地区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去考量,需要把内蒙古的资源要素和发展条件纳入其中,整体设计统筹规划。通过构建更加合理的空间格局,拓展战略纵深,调整结构、优化功能,促进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小城市的城市功能更加互补,实现城市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

  有利于内蒙古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内蒙古依托京津冀地区的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等优势,能够发展互补性产业链,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实现借力发展、借势突破。借助京津冀这个大平台,有助于内蒙古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全国经济布局优化。

  有利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协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有利于打造更加便捷宜居的生活圈。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衔接、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日趋密切,人员流动愈加频繁。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之间政务资源整合,强化协同,实现跨区域办理,方便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让消费品种类更加多样化、教育医疗资源更加高端化,通过打造更加便捷宜居的生活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充分发挥内蒙古的区域价值。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内蒙古代表团全团建议,推动内蒙古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当好这个观察员,一定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的区域价值。需求源于差异,供给实现互补。要通过不断探索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找到区域合作的一致性动机。内蒙古与京津冀在发展基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等方面均有不同,内蒙古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北京和天津则以高端制造业、金融业、高科技产业为主,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巨大互补性,为内蒙古深度融入留下极大空间。我们要不断挖掘包括生态屏障价值、能源基地价值、农畜产品生产价值、国际通道价值等多方面的区域价值,积极主动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建立产业转移承接、资源协同互补、人才交流互动的协同模式。

  与京津冀开展更多专项合作。区域间的合作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搭建起合作框架。目前,内蒙古与北京不断健全协作机制,优化协作形式,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协作格局。而内蒙古与天津、河北的协同发展相对较弱。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建立完善双边合作,逐步拓展到多边合作,与津、冀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合作。例如,与天津一道探索港口资源共享,与天津港建立合作协议,搭建津蒙物流通道,开展海铁联运和内陆保税等合作;与河北就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内陆港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合作共享等方面进行探讨。此外,各盟市尤其是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作为与京津冀地区对接的排头兵,要主动对接,加快制定专项合作,以“点”的连接带动“面”的融入。

  完善与京津冀的交通连接。推进交通协同,是内蒙古在对接京津冀、服务京津冀中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是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畅通公路“微循环”,搭建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之间的物流通道,合理规划路网,推动签署跨界道路接线协议,全面优化公路网,与京津冀地区的“四纵四横一环”运输通道建立连接。二是要优化铁路交通网络,增加铁路线路,提高铁路运输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三是要提升航空运输能力。加强内蒙古与京津冀地区主要机场之间的航线连接,增加航班频次,提高航空运输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四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通过引入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精细分离交通流,推动铁路与公路、航空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协同发展,实现多式联运,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

  扩大绿色低碳发展交流合作。内蒙古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扩大绿色低碳发展交流合作,在交通、能源、产业、科技、大气生态、碳交易等诸多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目前,京津冀地区正在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借鉴雄安新区与承德首批固碳和降碳产品交易,我区可以重点培育和发展生态产品,搭建京津冀与内蒙古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积极加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低碳环保产业联盟,为京津地区提供更多绿色电力、绿色算力、氢燃料电池汽车。

  把更多优质“蒙字号”产品引入京津冀大市场。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和内需潜力很大,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把更多优质“蒙字号”产品引入京津冀的大市场。通过社会实践、研学旅游等活动,邀请京津冀地区的青少年参观伊利、蒙牛生产车间,参观乌兰察布和赤峰的农业生态园,借助区位优势,让更多人走进内蒙古、了解内蒙古。将“乌珠穆沁羊肉”“阿鲁科尔沁羊肉”“苏尼特羊肉”“阿鲁科尔沁牛肉”“通辽黄牛”等标志性产品通过直销模式、电商模式推广至京津冀地区更多家庭,让内蒙古绿色、高端、优质的农畜产品进入京津冀大市场。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理应如此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建设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形成互利共赢新格局
夯实思政教育根基 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