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合之美 交融之光 团结之魂

——评民族交响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
  ◎刘梦芊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始终承载着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色。在内蒙古,黄河与长城有过五次亲密拥抱。每一次亲密拥抱,都极致诠释着和合之美、交融之光、团结之魂的“中国式浪漫”,更积淀成北疆文化爱国、忠诚、团结、担当的核心理念。今年2月以来,一场“混搭”了二胡、马头琴、唢呐等民族乐器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在内蒙古艺术剧院倾情上演。

  《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民族交响音乐会,以“黄河、长城”为核心元素,选取了民族管弦乐曲《黄河从长城脚下流过》《我的祖国》《中华风》、漫瀚调《黄河情歌》、唢呐独奏《长城黄河我的家》、交响合唱《长城烽火》、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马头琴协奏曲《家园》、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作品,以民族交响乐为主,融合合唱、对唱、独奏、协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示了北疆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魅力,奏响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华彩乐章。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品格;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正是在黄河与长城汇聚的这一历史时空中,北疆各族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把“黄河”“长城”作为标志性的意象,一动一静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精神的磅礴伟力,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北疆的一幅缩影。

  音乐会开篇,民族管弦乐曲《黄河从长城脚下流过》,为观众描绘出黄河与长城在北疆相遇的壮丽景象。随后,一首脍炙人口的《黄河情歌》,以欢快的旋律瞬间将观众带入喜庆的氛围中。接着,交响合唱《长城烽火》、唢呐独奏《长城黄河我的家》等节目逐次登场,扬琴清脆,马头琴雄浑,琵琶轻弹,大提琴低吟,各种乐器交相呼应,每个作品精彩纷呈。最后,民族管弦乐曲《中华风》为整场音乐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短短两个小时,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底蕴为观众奉上了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盛宴。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在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指挥棒落下,振奋人心的音乐如激流一般向听众奔来,在琴声中,黄河时而轻吟抒怀,时而怒吼咆哮,时而激越昂扬。演奏过程中,马头琴等弦乐作为铺底,生动地描绘了民众激动不已的内心情感;钢琴以一串强有力的和弦为主旋律,音乐逐渐走向高潮,生动展现了全国人民听到号召后紧急行动起来的场景。紧接着,弦乐队引出了钢琴主奏的《保卫黄河》主题旋律,铿锵有力的乐句如同号子一般,生动表现了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英勇气概。

  《长城随想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在上个世纪完成的一部大型民族器乐协奏曲。饱含沧桑、浮想联翩的“关山行”,铁骑驰骋、奋勇杀敌的“烽火操”,怀念战士、如泣如诉的“忠魂祭”,高瞻远瞩、展望未来的“遥望篇”,把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戏曲、曲艺等音调素材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唤起了人们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民族管弦乐曲演绎的《我的祖国》充满力量和感情的表达。演奏贴近歌曲原创时的文化背景,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样的演绎不仅仅是对原作的再创作,更是一种文化交融和音乐语言的探索,让听众在音乐的魅力中体验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展现了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艺术表现力。

  青年演奏家苏尔格所演绎的马头琴协奏曲《家园》,在快板部分,对传统马头琴泛音演奏法进行了创新性的运用,通过提升泛音技巧,显著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在慢板部分,则以悠远抒情的旋律展现了对家园的向往与守护。作品以深厚的传统蒙古族音乐为底蕴,精心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借助音乐的力量,彰显出对家园的深沉情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奏响多维度大同和音

  北疆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其中最为典型、最具鲜明特色的主要有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这些文化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相互包容、相互滋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逐渐汇聚融合为北疆文化这个有机体,并持续不断地丰富发展。作为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以时代精神为主线,奏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同和音,深情演绎了北疆各族儿女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心声。

  一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漫瀚调是黄河两岸、长城两边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紧密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黄河情歌》浓郁的地域特色、朗朗上口的歌词、热烈欢腾的节奏,描绘了男女之间浓烈的真情,唱出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厚谊,奏响了北疆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新乐章。

  《长城黄河我的家》《家园》《中华风》等作品,用音乐的形式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推动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二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交融。在这场音乐盛宴中,艺术家们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及演奏技巧,巧妙地融入现代管弦乐作品创作中。音乐会上演的每一部作品既有传统音乐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音乐的张力,使得传统音乐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整场音乐会时而激情澎湃的曲调,时而婉转悠长的合奏,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艺术享受。这种创新不仅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现代审美需求的一种回应。

  三是多重音乐元素的深度融合。音乐会的一大亮点是多种音乐元素的大融合。通过二胡、唢呐、笙、马头琴等乐器的演奏,交织描绘出辉煌壮观的九曲黄河和蜿蜒宏伟的万里长城,展现出这片土地上豪迈、热情、奔放的风土人情,让观众感受到身为祖国北疆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马头琴协奏曲《家园》,演奏家运用急促有力的拉弦技巧,精准模拟出马匹嘶鸣的尖锐与响亮之声,并借助滑音的巧妙运用,生动展现了马嘶鸣的波动与动态变化,听众仿佛能身临其境,看到了骏马在辽阔草原上昂首嘶鸣的壮丽场景,感受到了“蒙古马精神”的奔腾之美、力量之美、和谐之美。此外,笛子作为协奏曲装饰性的点缀音乐,在与马头琴等乐器合奏时,它们的音色能够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营造出一种悠扬、深远的音乐氛围。这一融合不仅体现了不同民族乐器的和谐共生,也展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全方位表演要素的融合。音乐会不仅是视听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演奏乐器的技能,也需要表情、肢体动作、与他人配合,以及与观众互动的全方位表演能力。

  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中,美妙的音乐和肢体语言有机融合也是一大看点。肢体语言是表达音乐情感和展现节奏变化的重要手段。演奏员们的运用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生动地诠释乐曲中的旋律起伏和情感变化,这些肢体语言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使观众更加沉浸于演出的氛围之中,与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形成共鸣。演出中,舞台中央的扬琴演奏者查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演奏过程中,时而沉醉其中,时而纵情挥洒,令观众置身于音乐的海洋,感受音乐的魅力。

  近年来,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聚焦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创作生产出许多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佳作。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就是这些艺术佳作中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之一。它依托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做出了有效探索和品牌示范。

  民族交响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不仅是内蒙古艺术剧院对北疆文化的一次精彩演绎,更是对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音符的韵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为观众搭建起了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传递出民族团结、奋进、创新的时代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民族交响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
《小美读书》栏目——~~~◎孙美英
~~~——王延青绘画创作评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理应如此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和合之美 交融之光 团结之魂
穿越电波共享读书时光
草原生活、红色历史与文化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