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原生活、红色历史与文化追寻

——王延青绘画创作评析
《三娘子传奇组画之二》1987年
《八月的布里亚特》1991年
《黎明前》2011年
《阳光下》1994年
《茫茫雪原》1984年
  ◎王鹏瑞

  王延青的绘画创作就题材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草原生活题材,二是革命历史题材,三是历史文化题材。

  草原生活的歌者

  王延青1945年出生于延安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其祖籍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1946年父亲被派往内蒙古工作,他们举家来到内蒙古。1964年王延青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草原专业学习。此时,从小对绘画艺术的兴趣,让他业余时间开始跟随著名画家高帝、妥木斯、金高老师学习绘画。20世纪70年代中期,调入呼和浩特市群众艺术馆,成为一名专业美术工作者。

  王延青在艺术上的转折点是198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研修班。在靳尚谊、闻立鹏等著名画家的亲授下,经过两年的学院式训练,他的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创作能力跃上新台阶。1985年调入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工作。

  王延青热爱内蒙古,他用真诚、纯朴、充满温馨情愫的画面来讴歌内蒙古,讴歌草原上的人们,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的此类创作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先期作品遵循写实主义原则,选择的题材大多是草原上常见的景象,他通过纯熟的油画技艺,赋予草原上普通的生活内容一种审美的意趣。作品《汲水》(1978年)、《八月的布里亚特》(1991年)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画面人物塑造朴实生动且富有力度,刻画写实但不拘泥,对情境的处理和整体把握和谐得体。《猎人与狗》(1993年)、《剪羊毛》(1993年)、《小憩》(1995年)在典型的生活场景中描绘典型人物,充满生活气息。《阳光下》(1994年)描绘了盛夏草原上一个席地而坐的女性牧人,人物健康、美丽,情绪刻画含蓄内敛,画面明朗、阳光、富有时代气息。后期他放弃了纯粹的写实风格,探索一条中西结合、富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意味的油画之路。其作品题材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画家从表现真实生活场景和细节,转向表现更本质、更具永恒性的主题。他在近乎平面化、装饰化的形式语言中,追求一种仪式感和崇高感。他常常在高雅的灰色调中充分利用造型、色彩、明暗、细节、线条及肌理等绘画元素,营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作品人物造型考究,形象刻画有力,充分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人们的形象特征和精神气质,如《盛装妇女》(2008年)、《搏克王》(2008年)、《巴特们》(2009年)等。

  王延青的这类作品是他朴素的乡土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因此使人感到亲切与亲近,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纯朴、自然。他善于在平凡的草原生活中发现绘画之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中,获得理想的情致和独特的境界。他善于画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牧人,能从普通的景致和普通的情趣中发掘出生活的底蕴和淳美,把看似平淡的题材内容表现得浓郁动人。

  红色历史的记忆

  王延青的父亲是一位老革命,母亲是一位老红军,马背摇篮和战火中转移是他儿时的经历,画革命历史题材是他的由衷之举。他的第一幅革命历史画《茫茫雪原》(1984年)是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的结业创作。作品通过一个典型并充满人性光辉的情节设置,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茫茫雪原上一位革命者出征前与妻儿告别的情景。画面在冷灰的色调中营造出冬季草原的浓郁氛围,把观者带入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艺术地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作品主题突出,构图别致,人物动态结实有力,生动感人,是一件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优秀之作。作品《黎明前》(2011年)描绘的是两个解放军女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呵护婴儿的画面。“黎明前”语涉双关,既是作品表现的特定时间,也暗指新中国即将诞生的黎明之前。画面在严酷的环境中表现人性的温暖,用纯朴厚重的油画语言表达主题意蕴。《李大钊在蒙藏学校》(2013年)是画家为“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完成的作品,画面表现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北京向进步青年传播马列主义、指引他们投身革命的故事。通红的炉火既照亮了人物,又营造了氛围,还具有深层的隐喻作用,是画家构思的点睛之笔。《前赴后继》(2001年)、《战士》(2001年)则运用表现性的绘画语言讴歌了革命军队前赴后继、一往无前;革命战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乌兰夫和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到王爷庙》(2017年)、《毛主席视察宁波》(2018年)、《王若飞在狱中》(2021年)则在特定历史事件中艺术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王延青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质量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画此类题材,总是发自内心,感情真挚,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革命现实与诗意表达、主题呈现与艺术本体的关系,为内蒙古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增添了厚重的色彩。

  历史文化的追寻

  王延青的历史文化题材创作始于1986年。是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筹划出版连环画《成吉思汗》,约请他与10名内蒙古优秀中青年画家参与,最终完成一套8册的长篇连环画。作品在“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荣获绘画三等奖。他内心的激情被点燃,决心用油画组画的形式来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之后十几年,他构想着这组史诗画卷,并为之做了大量资料和素材准备。2004年,王延青主创、20余位画家参与绘制的油画巨作《蒙古历史长卷》(长206米,高2.5米)诞生。长卷以史料为依据,艺术地再现了从成吉思汗诞生到元朝建立206年的重大历史史实。作品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生动感人,具有粗犷的草原气质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个长卷的完成,体现了画家驾驭大题材、大制作的能力和水平。

  画家的此类题材作品还有《三娘子传奇组画》(1987年)、《上都盛典》壁画(2009年),安装在呼和浩特市如意广场文化墙的两组长140米、高3米的汉白玉浮雕壁画,以及《世界遗产元上都史画》(2022年,与张玉合作)等。《三娘子传奇组画》通过对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再现,表现了呼和浩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形式风格上,画家借鉴传统壁画的表现语言,使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世界遗产元上都史画》采用中国画工笔淡彩的方式,以180页的篇幅,艺术地再现了世界遗产元上都百余年的辉煌历史。

  王延青是内蒙古油画创作群体的领军人物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众多优秀作品,不但在美术界赢得广泛赞誉,也获得了诸多荣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展并在欧美及日本、俄罗斯、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展出,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2019年,由内蒙古文联主办的“半个世纪的回眸——王延青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出版有《王延青油画作品集》《王延青画集》《中国油画二十家——王延青》等。王延青2005年退休以后,他应邀出任内蒙古草原油画院院长。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内蒙古草原油画创作群体,策划组织了众多的绘画展览和艺术活动,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油画作品。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王延青,创作活力不减。2022年,他的新作《鄂尔多斯新娘·之二》在巴黎卢浮宫卡鲁赛尔展厅“温度·当代艺术展”展出,为内蒙古赢得了荣誉。

  (本文图片均为王延青画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民族交响音乐会《黄河长城在这里握手》
《小美读书》栏目——~~~◎孙美英
~~~——王延青绘画创作评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理应如此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和合之美 交融之光 团结之魂
穿越电波共享读书时光
草原生活、红色历史与文化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