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充满哲思的绿色答卷

  □本报记者  帅政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光伏“骏马”电站,自2018年底一次性全容量并网发电至今年4月末,清洁发电累计2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6万吨,减污降碳效果显著——

  5月20日一早,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独贵塔拉镇牧民苏和巴特尔骑着摩托从家出发,向库布其沙漠腹地一处光伏电站驶去。他是那里的“板间管家”,负责带领由12名村民组成的养护队,清洁光伏板面。

  “自从‘骏马’电站建成投产我就到这里工作了,一天收入200元,比过去放牧稳定多了。”苏和巴特尔告诉记者。

  苏和巴特尔口中的电站之所以被称为“骏马”,是因为从高空俯瞰,19.6万块深蓝色光伏板与金黄色的沙海、低矮的绿色植被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勾勒出一幅震撼的“骏马图”。

  “骏马”电站也叫天赐湖光伏电站。它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更是一座集清洁能源、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于一体的“沙漠地标”。

  库布其沙漠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曾以每年数十米的速度吞噬草场,苏和巴特尔回忆:“风沙一来,羊群都找不见路,房前屋后的沙堆比人还高。”

  如今,这片沙海因一匹“蓝色骏马”的奔腾焕发新生——“骏马”电站以“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富民”的立体模式,绘就了一幅生态与产业共荣的壮美画卷。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18年,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联合三峡集团,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独贵塔拉镇展开“骏马计划”。但在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库布其沙漠,风沙侵蚀严重,如何把光伏和治沙相结合,同时不大幅增加投资成本,还能满足项目投资收益率要求,当时行业内并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案例。

  面对这一难题,“骏马”电站设计单位结合光伏特性和区域地形、气候等特点,创新性地将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开发有机结合,采用了“林光互补”立体化生态模式。不仅开发利用了太阳能资源,还有力推动了沙漠生态治理。

  当时,施工团队顶着60℃的地表高温,用133天完成19.6万块光伏板的精准铺设,拼出一匹长3.2公里、宽2.4公里的“骏马”。

  “光伏板中间种植的作物主要包括扬柴、沙柳、紫穗槐等耐旱作物,还有黄芩等中药材。”负责电站建设的内蒙古鲁电蒙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部长聂燕虎介绍说,“几年来,在光伏板的庇护下,乔、灌、草混合种植经济作物实现了治沙与发电双赢。”

  据介绍,截至目前“骏马”电站已累计治沙1.6万亩。“这种模式为后续‘三北’地区光伏治沙项目树立了样板,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引领了光伏治沙的发展潮流。”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公司电站负责人隋丽民说。

  令人惊叹的是,光伏板下方原本流动的沙丘,通过“草方格+耐旱灌木”固沙法,已形成连片绿洲。牧民吉雅家的草场紧邻电站,她指着远处的沙柳说:“去年板下种的紫穗槐,现在长得比人还高,羊群都能在下面乘凉了。”

  自2018年底一次性全容量并网发电至2025年4月末,“骏马”电站清洁发电累计2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8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6万吨,粉尘排放降低约59万吨,减污降碳效果十分明显。

  电站运营方与当地政府还签订协议:优先雇佣周边农牧民,人均年增收4.8万元。独贵塔拉镇副镇长刘志强算了一笔账:“全镇386户牧民参与了板下种植,每户年均分红1.2万元。”

  生态改善更催生出新产业。2023年夏,光伏板间的千亩花海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波斯菊、马兰花吸引3万游客打卡。牧民乌日娜开起“沙海人家”民宿,旺季月收入超2万元。她说:“以前沙子堵门没人来,现在客人抢着住蒙古包看‘光伏星空’。”

  更令人惊喜的是,光伏板下种植的300亩肉苁蓉2024年也迎来丰收,药材商直接到地头收购,每公斤卖到150元。“沙里刨出金疙瘩!”种植户王建国笑得合不拢嘴。

  “骏马”电站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象征。“选择骏马造型象征‘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与电站在库布其沙漠中奋力发电、为地区提供清洁能源的形象相契合。”蒙源公司总经理徐震介绍道。

  如今,“骏马模式”正在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复制。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光伏板组成的蓝色矩阵与金色沙海交相辉映。眼前的这匹“骏马”不仅能发出绿电,更是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智慧,为地球家园提交了一份充满哲思的绿色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民生
充满哲思的绿色答卷
内蒙古“一湖两海” 生态补水成效显著
让罕见变常见
我区一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科技帮扶”助力“系统治水”
还一河清波景秀
乌海“三监”联动推动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三绿”并举推动“四库”联动
文冠花开正芬芳
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春季鸟类种群数量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