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膜不再变“地魔”

  □本报记者  韩雪茹

  “地膜盖一盖,增收几百块。”这是挂在庄户人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地膜覆盖技术有显著的节水和增产效果,可谓是带来了农业上的“白色革命”。

  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大规模应用,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残膜得不到及时回收和难以降解,长期滞留在耕地中,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农用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农用残膜如何回收?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怎样推广?在“白色革命”和“白色污染”之间,内蒙古努力寻找平衡点,有条不紊开展农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不断解决传统地膜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的问题。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也是回收农用残膜和科学使用农膜的关键时期。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张铁营子村村民姬飞林的田地里,一台新型秸秆还田与残膜回收打包联合作业机正来回穿梭,同时,另一台传统地膜回收机也在进行着地膜回收作业。两台机器的回收效果对比明显:新型联合作业机地膜收净率更高,膜杂分离效果也比较好。

  由于早些年“车搂人捡”的地膜回收方式费时费力,回收成本高,所以农民回收废膜的积极性不太高。有时为了抢农时,农民直接将残余地膜翻入土壤中,造成地膜残留。

  新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为农用残膜回收提供了基础,提高了广大种植户回收废膜的积极性。同时,达拉特旗针对加厚高强度地膜保温、保墒、除草效果好,使用后易于回收的优势,对去年推广应用的3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给予30元/亩的补贴,鼓励广大种植户积极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今年,该旗计划完成25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试点推广任务。

  2017年至2022年,我区先后实施国家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累计争取国家投资7.2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区有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合作社共计176家,回收网点1100余个,回收机械1700余台(套),回收废旧地膜9.2万吨。

  三月,气温回暖。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农民们纷纷忙碌在田间地头。其中,残膜处理是春耕前的一项必备工作。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广大种植户是地膜的使用者、受益者,也是农用残膜回收的重要力量。同时,借助耕地地力保护补助、降解地膜示范使用补助等政策,调动群众参与残膜清理离田和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的积极性。”宝日勿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阿拉坦乌拉说。

  据介绍,该镇按照残膜滴灌带分类处置、企业回收综合利用,小面积人工主动捡拾、大范围种植大户广泛参与机械作业的模式开展农用残膜回收利用。目前,该镇残膜离田率达90%以上。

  政策利好不断“加持”,地膜不再变“地魔”。近日,自治区农牧厅就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发布十条措施,明确提出从加强源头管控、加大执法力度、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落实、典型示范引领、创设回收模式、鼓励科技创新、建立挂钩机制、实施奖罚措施、广泛动员宣传10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全区农用地膜回收处理工作,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经济周看
   第07版:出彩
   第08版:兴安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一次会议暨巡回指导组培训会召开
包头市为600多个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保姆式服务
阿拉善盟:“庭院讲堂”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坚决防止调查研究流于形式
蒙字号农畜产品 从消博会卖向全球
“牵手草原——内蒙古形象”主题美术作品展深圳首展
鲁蒙“百万人互游” 再续“山·蒙”海誓情
河套灌区夏灌工作全面展开
乌兰察布市首届乡村工匠评选举行
前2个月我区引进国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99.1%
地膜不再变“地魔”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中华人民 共和国检察官法》执法检查的公告
9326个待批补批项目全部办结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