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晓燕 闫晓云
每天早晨,乌拉特后旗乌兰嘎查党支部书记杨根都会打开手机,实时在线查看“托羊所”里肉羊长势等情况。“这个合作模式好,大伙儿把母羊托养后啥也不用管,就等着定期拿收益。”杨根微笑地说。
杨根赞许的“好模式”,就是乌拉特后旗金草原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1+3”托羊所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何为“1+3”?金草原总经理杨家鸣向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嘎查村集体或农户购买金草原基础母羊后,通过零负担方式托管给公司,公司统一集中饲养。托管期为3年,公司每年给合作对象返还1只35斤公羔。合作期间,公司承担托管过程中的死、淘风险,同时还引入保险公司为托管羊提供保障。托管期结束后,公司返还合作对象1只8月龄的定胎母羊。”
这样的托养模式,让乌兰嘎查村集体经济从6.5万元跃升至26万元,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过去农牧民粗放养殖存在许多风险,如今羊群进了‘托羊所’,大家彻底没有了养殖负担。”杨根得意地说。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产业集聚、智力支持等多种措施,在乌拉特后旗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建立了多种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当地旗委、政府整合各类涉农涉牧项目资金,采取“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和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让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牧民变股东。
乌拉特后旗素有“中国戈壁红驼之乡”“驼球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旗依托境内富集的戈壁红驼资源,建立起托驼所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不断延伸驼产业链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在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奥日格奇驼乳产业基地,负责人图雅和几名工人正在挤奶车间里忙碌着。“基地内现在共有300多峰骆驼,都是附近牧民寄养在基地的,在寄养期间,骆驼饲养、驯化、生病护理都不用牧民操心。”图雅告诉记者。
西尼乌素嘎查地处乌拉特草原戈壁深处,拥有草场220万亩,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边境嘎查,境内共有戈壁红驼5000峰。为了发展戈壁红驼产业,嘎查成立了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专业合作社,由嘎查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建成奥日格奇驼乳产业基地,成为全旗第一个建成的“托驼所”。基地采取租赁寄养模式,与周边16户牧民签订租赁寄养合同,寄养期间,牧民的泌乳期母驼和驼羔由基地负责饲养,寄养1峰骆驼牧民年收益2400元,寄养期结束后,母驼及驼羔仍归牧民所有,驼乳、驼绒归基地所有。
2018年,西尼乌素嘎查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户”模式,整合周边3个嘎查的项目资金150万元,建设现代化高标准骆驼挤奶车间,捆绑式发展嘎查集体经济,基地日产鲜驼乳可达800—1000斤,西尼乌素嘎查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上。
“‘托驼所’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增加了牧民群众的收入,西尼乌素嘎查戈壁红驼产业因此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西尼乌素嘎查党支部书记陈永胜介绍,“基地能容纳1000峰骆驼,今后我们要租赁更多牧户的骆驼,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除了“托羊所”“托驼所”,乌拉特后旗还探索出订单保护、合作服务、股份合作、多点融合等多种类型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所有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10441户农牧民增收1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市共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76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45家(居全区第一位),市级示范联合体31家,共联结318家企业、365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6个家庭农牧场、209个生产性服务组织、177个种养殖大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全市63%的农牧户通过订单、购销合同、用工、基地、联合体、合作社等方式与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我旗作为全市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试点旗县,要继续发扬蒙古马精神,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基础好、融合发展程度深、联农带农作用强、特色产品品牌响、综合实力强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带领全旗农牧民共奔致富路。”乌拉特后旗副旗长宝力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