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艺术经典的致敬与礼赞

——“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观后
  ◎葛丽英  李树榕

  他们走来了,斑驳的银发,闪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文学艺术发展的光泽;他们走来了,矫健的步履,迈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成就赋予的豪迈;他们走来了,挺拔的身姿,洋溢着新时代新征程扬鞭前行奋起的自信……当怀揣同一梦想、携带不同故事、来自各个领域的68位老中青艺术家代表们踏着一级又一级阶梯从容步入舞台时,所有参与者都心潮澎湃,全场掌声不断。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踏着《歌唱祖国》的韵律与节奏、在全场共同歌唱伟大祖国的激越情怀中拉开了序幕。

  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是内蒙古文联为迎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文联成立75周年、内蒙古文联成立70周年,于日前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专场演出活动。演出以内蒙古本土艺术家创作的歌舞类作品为主,在艺术发展的时代律动中融入对北疆文化艺术经典的致敬与礼赞。“序”中艺术家代表们“数代同堂”集体亮相的巧妙构思感人至深,彰显出活动主办方与承办方“走过万水千山、不忘来时之路”的视野与情怀;主体三大篇章的节目编排,立足祖国建设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重情感、颂经典、显风格的传承再现与薪火相传中,描绘生活画卷、讴歌时代精神,凸显了“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的乌兰牧骑精神主题。

  经典的魅力在于“经久不衰”。演出的第一篇章,揭示的就是“经典”。

  当贾作光编舞、明太作曲的《鄂尔多斯舞》作为第一个节目出场时,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历经时代风云却永不褪色的文化“钻石”所散发出的恒久魅力。在新中国的舞蹈史上,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鄂尔多斯舞》,以表现新中国新牧民的新形象而引人瞩目。它的出现,使鄂尔多斯人民有了自己的舞蹈作品,使内蒙古增加了新的艺术词汇,使广大观众记住了“鄂尔多斯”;它的出现,通过舞蹈艺术的节奏和律动,充分体现出一个新生国家无限的自信心和无穷的创造力,展现了新中国边疆人民从容、踏实的生存状态。今天,当贾作光的学生以及其学生的学生再次将这部作品呈现于舞台上时,演员的状态、观众的心态,依然是踏实、从容、自信和欢愉,从中迸发着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美学光辉,这是经典。

  在4位不同年龄歌唱家的陪伴下,82岁的金花老人登场献唱《牧民歌唱共产党》,“在那百花盛开的草原上……”——这位20世纪60年代的老乌兰牧骑队员一开口,便引发全场掌声雷动。是这位老人依然如银铃的嗓音引发了感染力?是那回荡了半个多世纪熟悉的旋律产生了亲和力?是她宝刀不老的技艺、壮心不已的意志生成了震撼力?还是她“一花引来万花开”延续精神的影响力?其实,这就是魅力,是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凝聚而成的巨大合力,这是经典。

  “阿都沁”——一个格外时尚的音乐组合,演绎的却是1959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草原晨曲》的主题歌。当舞台背景大屏上闪过这部黑白影片的一幕幕节选片段时,伴随着那激昂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70年前为建设包钢从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奔赴内蒙古的专家、工程师和工人兄弟的身影闪过眼前;为保障包钢人民衣食住行、医疗教育而奉献一生的“钢一代”“钢二代”的身影闪过眼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兄弟姐妹们一起,“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把青春献给包钢”的身影闪过眼前……这是经典。而男声三重唱的厚重和声,更加强化着内蒙古北疆大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层内涵,让现场观众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歌舞《春天的故事》开启了第二篇章的帷幕。“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浓厚的讲述意味,使歌词引人入胜。伴舞的姑娘们,服装是绿色的,头饰是绿色的,手中酷似麦苗的道具也是绿色的,春意盎然的美景一览无余。而随着歌者重复唱出“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出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时,伴舞的小伙子们激情出场,白色衣襟敞开着,袒露出海魂衫的英气;自由阔大的舞步,诉说着满怀梦想的青春;矢志不移的信念,使舞姿洒脱而灵动,由一而二、二而三的集结,阳刚之美洋溢着气吞山河的民族创造力。在这首歌舞作品中,原本歌者为主、舞者为辅。可随着表演的推进,观众却不约而同与喧宾夺主的“舞者”产生了共鸣。不仅歌舞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耐人寻味形成了深层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当闲笔不“闲”、宾占主位时,创作者歌唱时代新貌的思想诉求和歌唱祖国发展的艺术情怀便得到了更为酣畅淋漓的体现。

  这一篇章的另一高潮是由80高龄的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掀起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创作于197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时。从独奏到齐奏,从十几个人的小型齐奏到“2008·北京奥运会”上万人的大型齐奏,至今45年过去,当这支马头琴名曲再次拉响时,我们依然百听不厌。观众沉浸在气势磅礴的旋律中时,从激情中听出奔放,不难;从奔放中听出豪迈,不难;从豪迈中听出信念,不难;从信念中听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不难。然而,要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中悟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思想境界和伟大情怀,却非知音难悟。《万马奔腾》是齐·宝力高当年在赛马场上,亲见落于最后的两匹马在竭尽全力到达目的地后倒地而亡的情景时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序曲从弱音的小调式开始,暗喻着所有的“奔腾向前”,都需要超常的付出甚至献身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最终的梦想。这同样是经典。

  新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第三篇章歌颂的就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傲日其楞的一首《月光如水》饱含深情,让现场观众在当下日常生活的美好静谧中沉醉不已。“奔跑了一天的风儿累了,飞舞了一天的云儿散了,在这月光洒满的草原,到处弥漫着静谧的美……今夜月光如水,月色如此妩媚,还有岸边飘来的牧歌,在我的心头开满花蕾。在这真情流淌的草原,所有的生命被爱包围……今夜月光如水,原野笼罩祥瑞”。男高音的音色极其纯净,在舒缓深情的演绎中,草原的和谐、安宁,生活的美好、惬意,像流动的小河从眼前缓缓淌过。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对当代中国人民所拥有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艺术再现,同样是时代发展与进步的象征。

  而同一篇章中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推出的舞蹈《马铃摇响幸福歌》则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该舞蹈于2023年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的金奖。这支“幸福歌”,以奔放不羁又整齐划一的节奏律动演绎内涵丰富的蒙古马精神,以欢腾明快和极富特色的肢体动作歌颂内蒙古人民投身新时代大潮、共同建设伟大祖国的火热生活。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源于了解并熟悉当下草原牧民勤劳、质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创作者的真才实学,见于每一位舞者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舞蹈语汇和敏锐的舞台调度;作品所传导出的真知灼见,则是主创团队深谙在人与人、人与骏马、人与大自然的角色互换中,每一位牧民都惬意于创造中的收获、自由中的爱情、劳动中的尊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存状态……标志着文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一心一意为基层百姓服务的巨大成功,也树立起乌兰牧骑为人民“送欢乐、送文明,传递党的关怀和声音”的模范典型。

  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精巧构思的最大亮点布局于开篇之处,也集中于尾声之处。临近尾声时,代表内蒙古75支乌兰牧骑队伍的75面乌兰牧骑旗帜开始飘扬在舞台中央。这75面旗帜,凝聚着全国人民对伟大祖国成立75周年的礼赞,每一面旗帜上都镌刻着一支乌兰牧骑队伍的名字,每一面旗帜上都彰显着乌兰牧骑志愿服务的永恒精神,每一面旗帜上都闪耀着前辈艺术家们走过的艺术之路。整台文艺演出以时代发展为主线,在歌颂祖国、歌颂美好、歌颂生活、歌颂时代的视野与情怀中致敬经典,凸显着鲜明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乌兰牧骑信念。永远的乌兰牧骑,就是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指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杰作,就是指观众称为“我们的乌兰牧骑“的队员,就是指一代又一代赓续不断的后来人。

  亲身参与、现场欣赏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让我们再次感知,尽心竭力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佳作,是内蒙古北疆大地全体文艺工作者永远恪守的信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观后
~~~——《元上都扈从诗辑注》漫评
~~~——长篇报告文学《乌梁素海》读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乌海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对艺术经典的致敬与礼赞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美哉,乌梁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