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底蕴厚重,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的交织融合与交流互鉴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北疆文化。北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补和共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然而历来记述中原地区的文献资料久远而丰富,草原游牧地区遗存实物和文字材料却不多。作为北疆文化的文学瑰宝——元上都扈从诗,不仅艺术品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在元代许多方面史料匮乏的情况下,这些在诗文中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弥足珍贵,其所反映出的各民族交融汇聚的事实,正是历史的生动诠释,是中华民族多元、包容、开放文化的重要例证。
“扈从诗”是元朝两都制下的独特产物。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登基,开始了上都、大都间辇路、驿路的历程。每年春季,皇帝巡幸上都,两个都城之间交通往来牵动着大元帝国3000万平方公里疆域的安定和发展,对世界的事务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朝中百官及侍从文臣扈从,途中所见所感及聚集上都期间创作的诗歌,即为元上都扈从诗。如今曾经的草原名城、内蒙古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曾作为元朝的夏都,融合了农业、游牧、商业等多种文明,沉淀了元王朝统治区域及其周边各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在中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甚至中外交通、交流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然而,元上都早已毁于战火,成了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历史废墟”,遗存实物和文字材料都不多,不管是历史文化的研究,还是文学的研究,资料分散与检索不易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者。
为了更好地发掘相关记载、探寻元上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面貌,近20年时间一直致力于元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杨富有将目光转向了此前少人关注的文学瑰宝——元代扈从诗,撰写了30余篇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解读元代各民族及其文化交流交融的情状。其所著的《元上都扈从诗辑注》,辑录了散见于元人别集和众多典籍的元人所撰扈从诗,多达70余位诗人、2000余首诗作,辑录了目前可见的几乎所有元代上都诗作,注释词条多达4500余条、30余万字,内容涵盖两都沿途风物人情、山川道路、典章仪轨、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游乐竞技等,展现了元代上都诗的基本内容和整体风貌,几乎就是一部关于元上都的百科全书,填补了史料缺失,为全面了解、认识、研究元上都及其文化提供了素材。
在搜集整理扈从诗之余,杨富有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考据和注解,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语言等角度予以注释,还原了诗意语言中的重要史料,涉猎面之广、使用文献之丰富,在元上都文献研究中实为罕见,对诗歌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城市建筑、宫廷生活、政事活动等都做了简明的注释,同时对元上都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考古成果也多有引用。
《元上都扈从诗辑注》收录的诗作,大多以元上都及当时各方面生活为题材,形象地表现着扈从见闻、巡幸仪规、城市风貌、宫廷和平民生活,同时还涉及到相关区域的山川景色、风土人情以及皇帝、文人等人物的心态,所谓“扈圣从邹枚,纪行富诗史”,在这些诗文中,我们看到了上都的宫廷礼仪、典章制度、山川河流、民情风俗、物产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诗作不同于一般的题画诗或咏史诗,它们描写了现实生活,有很强的纪实性,保留了元代北方各族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资料,让我们借此可以了解元代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也能充分认识作品蕴含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历史文化意义。其中既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独具北疆特色的文化风貌。元代的扈从诗人以元上都政治、经济、军事、典章礼仪、宫廷生活等一系列活动的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写诗为史,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字记述,成为珍贵的史料和文化遗产。
扈从诗集中反映了北疆文化的多元融合特征。元代上都诗歌的诗人群体构成是多元的,有的是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有的是汉族的宿儒耆旧或政坛新贵,也有的来自于遥远的西域等,他们的情感、生活和创作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和范例,真切、充分地反映着元代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质,提供着元代各民族文化交往、融合的实证资料,是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重要历史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作为枝叶的北疆文化正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是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元上都扈从诗辑注》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诠释、验证了元上都扈从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枝叶,既是中华文学多元一体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的见证。新时代新征程,深入研究、发掘、阐释、传承、弘扬元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北疆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