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哉,乌梁素海

——长篇报告文学《乌梁素海》读后
乌梁素海的美丽景色。李志轩 摄
  ◎马永真

  读了陈志国的长篇报告文学《乌梁素海》(远方出版社2024年3月第1版)后,我才更真切地知道了什么是大自然的神奇,为什么乌梁素海是一颗璀璨的“塞外明珠”,为什么要对乌梁素海流域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道理。尤其让我们欣慰的是,经过巴彦淖尔人70余年的艰辛努力与不懈奋斗,乌梁素海这颗镶嵌在内蒙古河套大地上的耀眼明珠,正在祖国西部熠熠生辉。巴彦淖尔正在肩负着“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光荣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进。

  长篇报告文学《乌梁素海》中写道:“在乌梁素海边,巴彦淖尔当地人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依存、共融共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印在标牌上,也印刻在心间、实践在大地上。”这是何等的豪迈!经过几十年与大自然的斗争与和谐相处,如今的乌梁素海美景,活生生地印证了这一切。今天的乌梁素海,天蓝水清、百鸟竞舞、苇荡摇曳,清风吹送扑面的水草气息,使人心旷神怡。湖面银光朗映,水天一色,波光浩渺。这就是《乌梁素海》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佳作,为我们呈现的初夏到深秋美丽的乌梁素海的三维图景。

  70多年来,乌梁素海流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生态巨变,经历的正是巴彦淖尔人曾经从事过的一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生态革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生态治理奇迹,更是一部反映内蒙古河套地区人民坚守初心、矢志不渝治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赢得辉煌业绩的瑰丽史诗。乌梁素海流域的生态治理实践充分证明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这些真理的颠扑不破,也充分证明了《乌梁素海》这部优秀作品所昭示给我们的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也开辟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生态观,又是一面多么真实的镜子,《乌梁素海》的全部意义即在于此。

  《乌梁素海》这部书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像一面多棱镜,从中我们可以领略乌梁素海昔日的沧桑和今日的辉煌,可以让我们感知巴彦淖尔地区人民那种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和朴实为怀的时代风貌,以及可以鼓舞、继续激励着我们科学实干的精神(即敢想敢干、齐心真干、苦干实干、巧干会干,干就要干成、干就要干好)和“治沙精神”。回顾过去不平凡的岁月,在举全盟(市)之力修建乌梁素海流域7级灌溉体系、疏浚总排干的沸腾工地上,曾涌现出难以尽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以磴口县为代表的防沙治沙艰苦奋斗历程中,曾涌现出杨力生、谢恭德、牛二旦等一大批治沙先进模范人物,形成了全社会关注防沙治沙、支持防沙治沙、参与防沙治沙的浓厚社会氛围。

  长篇报告文学《乌梁素海》,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全书6篇14章,以水、田、林草、山、沙、湖的顺序,编排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共同体的渊源及其治理历程,形象地再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围绕乌梁素海生态治理而走出的不平凡路子、得到的宝贵经验,收到的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谱写了河套地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在巴彦淖尔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中,河套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黄河安澜的壮丽篇章。读着这部厚重的《乌梁素海》,给人印象最鲜明的是河套地区呈现给我们的黄河和黄河的故事。在这里有我们未曾在地理教科书中见到过的黄河,作为我们伟大的母亲河的黄河,正是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几字弯”顶部调头东流,只此一句,便将黄河的模样诉诸人们面前,一下拉近了黄河与人们的距离。从《乌梁素海》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黄河”的样子,看到的是令人神往、闻名遐迩的天下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如果说天下黄河第一闸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已经引人入胜的话,那么接下来作品中给出的描述则更令人目不暇接。人们一定觉得乌梁素海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它是怎么与治理该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又是怎样为“再造一个河套”做出太多太多的贡献的呢?这正是作品中继续展开的巴彦淖尔地区“完整的7级灌溉体系,建设乌梁素海补水通道”“古往今来总排干”“灌溉与排水配套工程”,以及“净化乌梁素海  保护黄河安澜”等特别丰富的内容。“水”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被作者排为治理对象的第一位,列为第一篇。在《乌梁素海》这部彰显内蒙古河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功绩的作品中,从综合治理求得综合效益的视角,作者依次向我们凸显了对“田、林草、山、沙、湖”的治理经历及其显著效益,充分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保有“绿水青山”,才能享有“金山银山”理念及其政策的正确性。

  在《乌梁素海》中,继之以“从粗放经营到现代化农业”“三北防护林:筑牢北方安全屏障”“乌梁素海流域林草修复工程”“靠山吃山”“修复‘疤痕’”“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七十多年沧桑巨变”“源头治理,样板工程”等篇章,系统地描述了广袤的乌梁素海流域,田、林草、山、沙的治理历程及其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此外,该书作者以独具匠心的形象思维,将“湖”作为第6篇——重点篇章,回过头来介绍了乌梁素海的形成与演变,设置3章:“湖光十色”“从如日中天到日暮黄昏”“巨资修复  璀璨明珠”,提出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治理的“闭合系统”,这就在该作品的创作安排和内容写作上,很好地避免了按部就班、平铺直叙、缺乏高潮的弊端,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相交织的对比感和审美感。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始终保持着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悦读”感。作品中大量的工程数据反映出,国家、自治区和巴彦淖尔盟(市)投入巨额资金,保护乌梁素海生态安全、治理乌梁素海生态问题的重大举措,以及在当前,党中央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现实关怀,这些都使《乌梁素海》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更具现实示范作用,具有更广泛地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在《乌梁素海》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久久为功建设好“三北”防护林,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问题,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颇具典型性、代表性,其对乌梁素海流域的生态治理,意义十分重大。作者在作品“第三篇 林草”中,用浓墨重彩倾情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决策及其渊源,以及在巴彦淖尔地区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了精心描绘,深刻见证了确立并坚持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伟业的高瞻远瞩。

  《乌梁素海》中介绍道,“三北”工程的实施,使巴彦淖尔市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得到有效治理,森林植被快速恢复。防沙林带有效阻止了沙漠东侵,减少了流沙侵入黄河,保护了黄河和包兰铁路的安全。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实施,以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草牧场防护林、黄河护岸林等为主的防沙治沙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机制和政策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创造出了巴彦淖尔特有的、通过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宣传发动的“四动”模式。巴彦淖尔于1990年代初,就将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纳入了农业综合开发和“再造一个河套”总体规划之中,取得明显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规模化防沙治沙、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及社会公益造林项目等,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推进了生态改善,促进了沙区民生改善,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乌梁素海》是一部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优秀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乌梁素海,通过这部书,让世界记住了它的芳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观后
~~~——《元上都扈从诗辑注》漫评
~~~——长篇报告文学《乌梁素海》读后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乌海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对艺术经典的致敬与礼赞
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美哉,乌梁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