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办、内蒙古舞蹈家协会承办的“第十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此品牌赛事同时有北京市舞协、天津市舞协、河北省舞协、山西省舞协共同联合参与,至今已历经20个年头。本次大赛决赛评审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以现场视频评选的形式进行。经各省(区)市舞蹈家协会初评选拔,共有254部作品入围决赛并设有5个组别。大赛产生了鼓励创作、交流互鉴的积极社会效应,对未来内蒙古舞蹈艺术发展意义深远。
本届赛事舞蹈作品形式、内容异常丰富,呈现了舞蹈艺术的“百花园”景象,其中不乏创造性传承的舞蹈。比如,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选送的作品《羊拐声声响》。该舞蹈充分表现了蒙古族的传统道具文化。“沙嘎”是动物的拐骨,汉语意为羊拐。该作品通过巧妙地利用此道具,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了儿时玩耍“沙嘎”的场景,舞蹈主题思想再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对民族传统风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男群舞《绝尘》同样表现了编舞者儿时的记忆,将人与马融为一体,借由舞台表演艺术展开文化解读。该作品先是引马入舞,在马步、刨步、碎步等步法和队形的交替变换中,展现出走马、套马、勒马、赛马等驭马场面,继而塑造出经典的草原骑士形象:原野间,骏马成群结队,马背上的男子英姿飒爽;通辽市乌兰牧骑男女群舞《安代》,其表演形式非常新颖,男女混合出演。编创者是土生土长的科尔沁之子,受到了科尔沁草原民俗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在安代舞蹈基础动作元素之外,编舞者创造了很多动机动作,从而将作为传统习俗舞蹈的安代舞,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美学观赏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新型舞蹈作品。该作品结构较为完整,通过利用传统蒙古族安代舞典型道具——红绸,向人们展现科尔沁风俗舞蹈文化。此作品是近年少有出现的舞种之一,笔者认为如在情节结构上再加以巧妙构思,整体构架可能会更加丰满。以上仅举数例具有代表性、创作主题思想清晰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编创者对蒙古族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捕捉,并生动、具体地加以提炼,最终升华为出色的舞蹈艺术作品。
本届赛事规模空前,涌现出许多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思想的新作品,又不乏以人民为中心、尽显人民情怀、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极大提升了内蒙古舞蹈艺术的民族性、艺术性,彰显了内蒙古舞蹈的独特风范,呈现了内蒙古舞蹈艺术的时代传承。同时,与其他4省份选送的优秀作品进行了交流互鉴,取得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时代的传承,要求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具备深刻的认知,更要求青年文艺工作者不懈努力。当今时代催生了新的文艺形式,从而为文艺发展拓宽了无限可能的空间。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内蒙古舞蹈艺术事业呈现繁荣景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舞者、编创者和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蹈创新是创造实践范畴的新事物,是对于重复、简单方式的否定,但舞蹈创作应保留其本原的根与魂。
内蒙古广大舞蹈编创者要不断从内蒙古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人民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创作的土壤,要从中启迪创作智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新时代的新思维,创新舞蹈风格和形式,保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创作情怀,这是舞蹈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和目标追求。
文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之根。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要看文艺作品的优劣。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成就,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文艺创作是一条枯燥艰辛的路程,是一个需要无限的智慧和点滴的生活积累的劳动过程。希望内蒙古的舞蹈创作者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坚定文化自信的艺术观,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上,乘长风破万里浪,不负厚望和嘱托,勇往直前,努力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